分類彙整:知識

馬來西亞地名美稱、雅稱

吉打(Kedah) –「米都」
彭亨(Pahang) –「東方之窗」
沙巴 (Sabah) –「風下之鄉」
吉隆坡(Kuala Lumpur) – 遊子城
馬六甲(Melaka) – 古城
檳城(Pulau Pinang) – 東方花園
關丹(Kuantan) – 風城
居鑾(Kluang) – 蝙蝠城
麻坡(Muar) – 香妃城
昔加末(Segamat)- 果城
普羅士邦(Pulau Sebang) /淡邊(Tampin) – 燕子城
芙蓉(Seremban) – 花城
太平(Taiping) – 雨城
古晉(Kuching) – 貓城
淡馬魯(Temerloh) – 巴丁魚之鄉
巴生(Klang) – 皇城、烏鴉城
峇株巴轄(Batu Pahat) – 鑿石城、企業鄉鎮
文冬新村(Buntong) – 芽菜故鄉
怡保(Ipoh) – 山城、锡都
邊佳蘭(Pengerang) – 龍蝦故鄉
北干那那(Pekan Nanas) –黃梨之鄉
永平(Yong Peng) – 小福州
新山(Johor Bahru) – 南門城、小潮州
東甲(Tongkat) –布城

日本專家:襪子反過來洗能維持彈性又用得久

日本NHK節目「ガッテン!」提供保護襪子好妙招,就是把襪子反過來洗。

襪子表面與內層材質不同 內層容易藏汙納垢

生產商建議消費者襪子的洗滌方式,最重要的就是把襪子反過來洗,襪子表面與內層的編織纖維不一樣,一般來說,襪子的表面纖維是「天然纖維」,讓透氣性比較好,襪子內層則用伸縮性比較好的「化學纖維」,也因化學纖維彈性設計,容易有細小孔洞,皮膚角質等碎屑容易卡在裡面,成為病菌食物。

當細菌在吃著皮膚碎屑滋生,很多不好的「魔鬼」就會產生出來,如果把襪子翻到反面來洗,很多依附在內側的髒汙就會被洗出來,日本橫濱國立大學(横浜国立大学)教授大矢勝研究發現,分別比較2週期間正面洗與反面洗的襪子,發現正面洗的襪子蛋白質汙垢殘留高出3倍,顯見襪子正反面洗效力差別。

反面洗延長使用壽命 正面洗容易損傷襪子

另一方面,反面洗襪子也有另一項好處,就是能增加襪子使用時間。把襪子直接放到洗衣機正面洗,表面天然纖維很容易因反覆摩擦受損,容易出現細微小孔洞,反面洗襪子可以保護天然纖維,正面與反面清洗同款襪子100遍,正面洗的襪子可以明顯看到褪色與彈性變差,反面洗襪子卻和新襪子差不多。

•  資料來源:「靴下」ニューワールド 臭わず長もち!スゴ技大放出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報導;本文轉載自NOW健康網站)

 

口罩正反面戴錯效果差很多! 2關鍵教你辨別

出處/康健網站

秋、冬是流感盛行的季節,不少民眾出門時也開始戴上口罩,不過醫師指出,許多人依舊選錯、用錯口罩,白忙了一場。市面上口罩可分為布口罩、N95、外科口罩、活性碳口罩、紙口罩,適合使用時機大不同。

1.布口罩或棉質口罩:適合平日打掃使用。

馬偕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威勝指出,棉質口罩縫隙大,這類口罩較適合在家中打掃時,阻隔顆粒較大的灰塵與污染,但對於防止流感病毒,效果並不夠。

王威勝解釋,雖然流感病毒多半得附著在顆粒較大的飛沫上才能散播,戴布口罩可提供一定程度的阻隔,但因為病毒本身的顆粒小,過去統計布口罩約只能過濾掉空氣中約37%的病毒微粒(指的是0.3微米以上的顆粒),且布口罩跟臉部之間的空隙也大,因此若是在醫院或室內等病毒量較高的密閉空間,靠布口罩來阻隔效果可能就不太好。

但如果只是感冒時,怕咳嗽、噴嚏的飛沫影響他人,戴布口罩仍然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2.活性碳口罩:騎車族、打掃時可用,但抗空污效果有限。

強調添加活性碳的口罩,也無法抵抗流感或嚴重的空污。因為活性碳口罩的功能只是用來吸附揮發性的有機溶劑與空氣中的雜質。因此,只適合騎機車,或噴灑有機溶劑、刷油漆時配戴,用來阻擋異味、油污等髒污。

而且王威勝說,活性碳吸附一定量的揮發性有機物後,就無法再發揮效用,因此通常在污染的環境下,用完一次就需要丟棄,或時間不宜超過四小時。

3.醫療手術用口罩:可防流感,但空污,仍不足夠。

常見於醫院、手術室使用的口罩,這類口罩,可過濾約90%以上的5微米微粒,有呼吸道症狀或流感盛行時,戴這種就算足夠阻隔藏在口鼻飛沫的病毒。通常有三層不織布,常見為綠色、粉紅色或藍色。

其三層設計的功能如下:

■外層:PP潑水材質,可阻隔有病源的飛沫或血液附著。

■中層:特殊濾網,可阻隔細菌、粉塵。

■內層:超柔細纖維,可吸收汗水、油脂。

不過,若要抗空污,這類醫用口罩效果仍然不太夠。因為PM2.5的顆粒小於 2.5微米,醫用口罩無法完全過濾這些細微顆粒。根據台大公衛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陳志傑研究指出,這類口罩多為平面設計,無法緊密貼合臉部,懸浮微粒仍有辦法透過空隙被吸進體內,對PM2.5的防護力其實只有約30%~80%不等。

4.美規N95或歐規FFP1口罩:較能有效阻擋空污。

這類口罩主要的作用就是過濾懸浮微粒,可抵檔95%以上的0.3微米以上的病毒微粒。台大公衛院實驗發現,可阻擋80%~99.7%不等的空污物質。而且因為立體造型能緊貼臉部,密合度比醫用跟活性碳的口罩高,防護效果也較好。因此若空氣品質太差時,最好還是使用這類的口罩。

不過,若只為了避免流感、或是到醫院探望病人,仍建議戴一般醫用口罩即可。因為N95口罩因為氣流阻抗高,會造成呼吸困難,一般人應避免長時間久戴。對於本身肺功能不佳、孕婦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的人也都不適合使用。因此,王威勝說,如果是空污嚴重時,最好還是乾脆避免外出。

5.紙製口罩:無法取得其他口罩時才用。

常見於醫院販賣機或贈品常發的紙製口罩,過濾微粒的效果最差,也不防水。對於飛沫、唾液、血液等髒污缺乏保護力。因此,王威勝建議,只有在無法取得其他口罩、非不得以時才用。

正反面別戴錯 鐵條、防水層應在外

需要注意的是,口罩正反面效果差很多,但不少民眾常搞不清口罩該戴一面。王威勝提醒,醫用口罩區別正反面,不是依顏色,而是看材質,防水層應在外側,布面層貼近口鼻處。

若口罩上有軟質金屬條的,則通常是金屬條面向外,並應用雙手將軟質金屬條沿著鼻樑壓緊面頰,使口罩與面部之間盡量無縫隙。

此外,口罩材質特殊,丟棄時,以一般垃圾處理就可,不必放入紙類回收。

https://tw.news.yahoo.com/%E5%8F%A3%E7%BD%A9%E6%AD%A3%E5%8F%8D%E9%9D%A2%E6%88%B4%E9%8C%AF%E6%95%88%E6%9E%9C%E5%B7%AE%E5%BE%88%E5%A4%9A-%E9%97%9C%E9%8D%B5%E6%95%99%E4%BD%A0%E8%BE%A8%E5%88%A5-040000296.html

河豬棗

河豬棗(豪豬棗)是河豬(一種類似刺蝟的動物)體內的結石,表面含有纖維和粉狀。河豬棗是名貴的中藥之一,現在市面上以生長在婆羅州熱帶雨林的河豬所生產的河豬棗最為珍貴。河豬棗的功能主要是清熱、解毒、消炎、鎮痛。中藥店將河豬棗以鋒利的刀片刮出少許再研成粉末,製成河豬散出售。河豬棗可以用來治療蚊症,效果顯著。另外,也可以在動手術前後服用,可減低手術患者的發炎。

龍涎香

龍涎香(Ambergris) 是一種灰色蠟狀的可燃物質,從抹香鯨消化系統所產生。龍涎香有其獨特的甘甜土質香味(類似異丙醇的氣味)。自古以來,龍涎香就作為高級香料使用,香料公司將收購來的龍涎香分級後,磨成極細的粉末,溶解在酒精中,再配成5%濃度的龍涎香溶液,用於配置香水,或作為定香劑使用。所以,龍涎香的價格昂貴,差不多與黃金等價。

詐騙小叮嚀 來電顯示開頭「+」者,是國際電話!

  • 發布日期:104-02-04
  • 發布單位:永和分局

台灣大哥大電信公司配合政府反詐騙政策,自7月5日至9日陸續完成系統設定,定於7月10日起將對於國內電話發送話碼顯示取消原有「+886」字 樣,自此後使各家電信公司國內發話號碼規則取得一致,此變革將有助於全國2,710萬行動電話用戶清楚辨識國際來電,避免遭境外竄改電話進行詐騙,減少民 眾被騙機率。

今後民眾在臺灣若接到顯示為「+」(屬國際冠碼)來電者,首先可清楚知道這是一通來自國際(境外)的電話,且會帶出當地國碼, 如+861×××××××××(大陸)、+852×××××××××(香港)等,倘若電話內容又提及「涉及刑案」、「配合調查」「解除分期付款設定」、 「警察局偵辦案件」、「法院檢察官法官偵審案件」、「醫院掛號處通知」等,就是詐騙電話,請立即撥打165檢舉查證,切勿依來電指示操作自動提款機提、至 銀行提(匯)款或交付現金給任何人,以免被騙。

另外詐騙集團會利用軟體竄改原始話碼,亦會隱藏號碼,以不顯號方式出現在民眾電話中,請民眾接到不顯號的電話也應提高警覺,如有前述情事,亦請速撥165。

正常情況下,「+」開頭的來電顯示,是國外打來的,而「886」是台灣的國際碼,所以「+886」是出自台灣的國際電話(如果你人不在台灣,接到台 灣打來的電話時,就會是+886開頭,這屬於國際漫遊)。過去臺灣大哥大公司為方便用戶在國外時,可直接回撥台灣親友,乃依國際送碼規則的來電顯示方式, 冠入「+886」等台灣國碼於電話號碼前端將話務送回台灣。目前該公司為配合政府預防詐騙措施,來電將不再顯示「+886」,而是直接顯示09XX之10 碼號碼,有助民眾區分國際或國內來電。

新制實施後,提醒台灣大哥大用戶原本聯絡人電話簿若儲存為「+8869XXXXXXXX」等號碼,必須將「+886」更換為「0」變成09×××××××××(亦即每1行動電話門號皆為0開頭)始能撥出。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165防詐騙網站

單位: 永和分局偵查隊  管理人: 偵察員施國良  電話: 02-29211202

http://www.ruifang.police.ntpc.gov.tw/cp-225-4626-25.html

成智五步:仿、借、存、轉、聯

【2015/7/28 科學人雜誌網站】

撰文/曾志朗

人類的學習可分為原始和高層次兩種型態,前者的SOP是自動化的,是隱性的,是不費心力的,而後者的SOP是有效但還未變成自動化,是顯性而必須有「用心」和「動腦」的運作能量。

做一位閒不下來的讀書人和科學人,我總是不停找書看,也一直在實驗室為研究某一議題而花盡心思,尋求答案。看書是希望吸收別人的知識和經驗,來為自己灌 頂,讓自己的智慧更圓滿;做研究則是發揮自己的專業能量,從實驗室的變項操控中,去模擬和測試人類認知系統的性質,了解它的結構,以及它的功能和極限。這 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因為千古以來,學者專家所想要破解的謎題,無非就是什麼樣的認知能力使人類得以超越和禽獸之間差異的「幾希」,而擁有了如仙似神的「超 人」魔力,不但能點石成金,飛離地球,更能延年益壽,創造跨越時空的文明。

從生物演化的觀點,這個不停往上提升的認知能力,當然來自 學習。動物雖然也擁有學習的能力,其力道卻遠不及人類學習所能創造出的境界。舉個例子,在狗頸上繫條繩子,繩子的另一端綁在固定的柱子上,狗的行動受限, 但在繩長方圓之處,牠仍能自由跑來跑去。這時候,丟塊牛肉到地上餵牠,牠若拉直繩子是吃得到的;但若在柱子和牛肉之間豎根棍子,把綁狗的繩子纏繞一圈後, 再把狗放開,牠仍會向前衝,但因繩長不足,怎麼也搆不著牛肉,只見牠左衝右拉,硬是伸長脖子卻又徒勞無功。把狗換成四歲的小孩,面對同樣的難題,很快的, 四歲小孩會回頭看中間的棍子和纏繞的繩子,然後回繞而解套。知難、回顧、檢視、界定問題所在,而後做出解決的行動方案,這種問題解決的標準作業程序 (SOP)是人類生活中很微不足道的認知行為。

一般維持生命必要行為的SOP都已經自動化,例如學會說話需要用到許多功能,聽音辨 義,看說話者口動的形狀,去結合聽到的語音,辨認和矯正自己的發音,各自都是很複雜的生理SOP,但整合在一起是天生就有的「傾向」,不必刻意去學,就自 自然然會做的。但學會認字到閱讀,則必須要有特別的教導,才可能學會的。

從學習說話的自然,和學習認字閱讀的不自然,認知科學家得到 了很明顯的結論:經由已經自動化SOP的學習,是演化而來的原始學習型態,而尚無自動化SOP的學習,是後天環境壓力下必須擁有的高層次學習型態。一般應 付日常生活需求的學習大都屬於前者,而學校和研究機構的學習就必須擁有高層次的認知結構和功能。

把人類的學習形式分為原始和高層次, 從運作機制而言,其實是來自顯而易明的觀察。前者的SOP是自動化的,是隱性的,是不費心力的,而後者的SOP是有效但還未變成自動化,是顯性而必須有 「用心」和「動腦」的運作能量。我們說「人之異於禽獸幾希」指的是原始的學習型態,而造成「人獸有別」的文明成果,則源自人類發展出高層次的學習型態。近 年來,認知心理學家對這高層次學習型態的性質已逐漸有所掌握了。

我最近在國際心理科學學會所出刊的《當代心理科學趨勢》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讀了一篇澳洲教授的文章,談的就是如何界定這高層次學習的 性質。我很開心的分享作者的看法,因為「英雄所見略同」,但更高興的是文章引用大量美國密蘇里大學吉里(David Geary)教授的研究數據及其發展 的認知負荷理論。吉里教授是我35年前在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學生,這個有關認知負荷理論的想法其實孕育自當時我們有三位教授合開的夜間學術研討課中。 我們三位教授的專長都不一樣,我是研究認知心理學,達利(Martin Daly)是社會生物學家,另一位皮崔諾維奇 (Lewis Petrinovich)則是生物演化研究的方法論者。數十年之後,發現當年的學生已經成為研究人類學習機制的領導人物,內心的愉悅非筆墨 所能形容!

認知負荷理論強調大腦為解決複雜問題而發展出訊息處理架構,從我的觀點,根據這個認知架構,高層次學習可以劃分為五個步 驟。第一,最基本的學習機制,當然就是模仿。但模仿不是複製,而是重建。例如,我們的眼睛不只是錄影和放映的被動裝置,它是一個會主動收集和分析外在環境 的視覺資訊,提供有益於生存的資訊,讓腦神經可以調整其生理結構並重新組合,使模仿的機制發生有效的一一對應。最有名的例子是在某一個國家長大的小孩,就 會擁有那個地區人群的臉形和表情。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prespective&id=2764

恐怖微波爐致癌? 誤會大了

2015-06-06 02:18:45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4日電

超過九成的美國家庭有微波爐,但是自從問市以來,有關微波爐的運作方式和對食物影響的多項誤解一直未消失。這些常見的錯誤觀念包括:

用微波爐烹煮食物,會導致養分流失。你不用擔心微波會干擾 養分。耶魯大學防範研究中心主任卡茲(David Katz)說,任何烹煮方式都會在化學上改變食物和其養分,例如維他命C、奧美加-3脂肪酸、和一些生物類黃酮,對高溫較敏感。蔬菜的養分也可流進烹煮的 水裡,但是用微波爐煮時,用的水較少,可能反而更能保住食物的養分。

微波爐會致癌。微波爐不會使食物具輻射性。微波爐是以輻射 被食物中的水分子吸收的方式來加熱食物,微波使得水分子振動產生熱能,進而可以烹煮食物。微波只是加熱食物,不會對食物造成其他烹煮方式不會造成的改變, 所以不會使食物較可能致癌。如果你遵守使用指示,微波爐對人類並沒有已知的傷害。

微波爐的輻射會外洩,不要站太近。1971年以前製造的微 波爐可能外洩微波,但是新標準解決這個問題。政府規定所有微波爐的閂鎖或爐門一打開,就要停止製造微波,同時限制使用期間可發出多少微波。即在使用時只離 微波爐兩吋,接觸到的微波輻射量,只相當於雷射打印機發出的輻射量,遠低於會造成傷害的水平。但絕不要使用爐門無法關緊、彎曲變形或受損的微波爐。

微波可把食物完全煮熟。聯邦農業部指出,微波滲進食物約1到1.5吋,所以熱能將無法達到很厚食物的中心。用微波爐烹煮雞肉或紅肉可能有危險,因為未煮熟的肉可導致食物中毒。最好把微波爐當作廚房助手,用來加熱已煮熟的食物,或是解凍將要烹煮的食物。

http://udn.com/news/story/7266/948311

World Records for Pregnancy / Baby

1)      First test tube baby:

Louise Brown (UK) was delivered by Caesarean section from Lesley Brown (UK), in Oldham General Hospital, Lancashire, UK at 11.47pm on 25 July 1978 weighing 2.6 kg (5 lb 12 oz). She was externally conceived on 10 November 1977. Mother was aged 31.

2)      Longest gestation period (Oldest baby):

Beulah Hunter had been pregnant 375 days (instead of the normal 280) before her baby was born. When she delivered a daughter, Penny Diana Hunter, in 1945, the child appeared absolutely normal. Beulah Hunter, a 25 year old woman from Los Angeles.

3)      Shortest gestation period (Most premature baby):

James Gill (Canada) was born at 21 weeks and 5 days gestation but survived. He is 1 lb. 6 oz (623.6 g) at birth.

4)      Oldest mother to conceive naturally:

On 20 August 1997, Dawn Brooke (UK) became the oldest natural mother when she gave birth to a son by Caesarian section at the age of 59 years. She conceived accidentally, having managed to ovulate past her last period.

5)      Oldest Mother:

Rajo Devi Lohan (India) is the oldest mother. After receiving a controversial fertility treatment that included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t the age of 69, she nearly died delivering her daughter Naveen in 2008.

6)      Youngest mother:

Lina Medina (born September 27, 1933, in Ticrapo, Huancavelica Region, Peru) is the youngest confirmed mother in medical history, giving birth at the age of five years, seven months and 17 days.

7)      Heaviest birth:

Giantess Anna Bates (née Swan) (Canada) (1846–88), who measured 2.27 m (7 ft 5.5 in), gave birth to a boy weighing 10.8 kg (23 lb 12 oz) (length 76 cm (30 in)) at her home in Seville, Ohio, USA on 19 January 1879, but the baby died 11 hours later.

8)      Lightest birth:

The lowest birth weight recorded for a surviving infant, of which there is definite evidence, is 260 g (9.17 oz) in the case of Rumaisa Rahman (USA) who was born at Loyol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Maywood, Illinois, USA, on 19 September 2004 at 25 weeks 6 days gestation.

9)      Most children delivered at a single birth to survive:

Nadya Suleman (USA) claimed headlines across the world on 26 January 2009 when she gave birth to six boys and two girls at the Kaiser Permanente Medical Center, Bellflower, California, USA. The babies were conceived with the aid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treatment and were nine weeks premature when they were delivered by Caesarean section.

10)  Most prolific mother:

The greatest officially recorded number of children born to one mother is 69, to the wife of Feodor Vassilyev (b. 1707–c.1782), a peasant from Shuya, Russia. In 27 confinements she gave birth to 16 pairs of twins, seven sets of triplets and four sets of quadruplets.

 

張建忠書論:如何正確評價書法藝術

文化中國 2010-8-4 20:57:37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日益昌盛,中國的書法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怎樣正確評價書法藝術,成了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

評價書法藝術,也可以稱之為書法藝術欣賞或書法藝術的批評。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審美對象,即書法作品,包括作品形成的時代、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等大背景,同時也包括對作品作者的生平、哲學思想、藝術風格的了解。二是審美主體即作品的批評與欣賞者,它包括批評者的人生經歷、文化素養及藝術鑑賞能​​力等。它們之間的關係,如同商品與市場的關係,缺一不可。

儘管千百年來,關於書法的評價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但是,書法藝術同其他藝術一樣,在其逐步成熟的過程中,同時也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我們完全可以依據這些特點和規律,去把握作品的藝術特徵,正確開展書法作品的藝術評價活動。

一、正確開展書法藝術評價的前提,是欣賞者批評者要具備一定的書法藝術修養。

藝術評價是一個共鳴的過程,只有那些具備一定藝術修養的人,才會被藝術的感染力所打動。如果讓一個對中國書法藝術一無所知的外國人,去評價唐代草聖張旭的藝術風格,他能一言中的嗎?書法作品是一個由抽象線條組成的綜合文化體,每一種風格的形成,都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徵和明顯的政治、經濟、文化、地域與宗教哲學思想色彩。比如小篆,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鑑於文字混亂,同音不同字,同字不同義,嚴重影響政令頒行的情況,令李斯、趙高、胡毋敬等製定全國統一的標准文字——秦篆,後人稱之為小篆。這個常識的問題國人皆知。但是小篆是在什麼文字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它與大篆的異同又在哪裡?小篆的整體風格表達了時代的哪些特徵?表現了君主的哪些意圖?它又是受什麼哲學思想影響,形成自己的風格?它在書法史上是什麼樣的地位?它對中國文字和書法的發展又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它的藝術特徵具體表現在什麼地方?諸如此類問題知者便很少了。

有人會說,這些問題是專家們研究的課題。對!這種說法完全正 確。可是專家們研究的成果,得出的評價,你看了沒有?你沒有看,你就不了解小篆的真實含義,又怎麼對小篆進行評價呢?中國書法是一種文化,它是以中國漢字為基礎的。中國文字幾千年來是一種工具,它的普及程度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骨頭之中。尤其楷書,特別是唐楷,沒有人不了解的。否則他就不是一個中國人。但是,就是這種普及,貽誤了對書法藝術的正確評價。好多人喜歡用唐楷的法則去評價其他楷書,甚至去評價其他書種。這是十分錯誤的,也是十分滑稽的。其原因就是沒有了解書法這種藝術理念,這就像用江南小調的唱歌標準,去評價意大利美聲歌劇一樣,能不出笑話嗎?

中國文字是華夏民族由蒙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標誌,經過二千多年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到漢朝基本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中國書法也從此邁開了藝術生涯的第一步,因此說,真正意義的書法藝術, 開始於漢末的魏晉時代。書法藝術在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中華文明多種藝術的營養,形成了風格多樣五彩繽紛的書法現象。因而後人評價書法,往往愛借用姊妹藝術的語言,去表達書體的風格,如書卷氣、金石氣等,對人的讚譽之詞也直接用於書法的評價,如陽剛之氣、陰柔之美等甚至用書法的風格去比擬名人,用顏真卿楷書的端莊、厚重比喻現實主義的詩聖杜甫,把張旭狂浪不羈的草書比喻浪漫主義的詩仙李白……因此說,書法藝術的審美主體,也就是欣賞者與批評者,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與書法知識。儘管大家的欣賞水平不可能統一在相同的層面,我們還是應當多學多看多了解多請教,力爭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去正確評價藝術作品,千萬不要不懂裝懂亂點鴛鴦譜。

另外一個問題,是一個十分個性的問題。由於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每一種文化現像都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情趣,儒釋道三教的哲學宗教思想,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它都不同程度地滲透在你的人生觀裡,有意思無意思地左右著你對美的評價。因此在書法評價活動中,我們要盡量減少這些因素的支配作用,給作品以公允的評價。除此之外,地域因素、文化層次、個人經歷都影響著個人的審美情調。這就像吃飯穿衣一樣,很難整齊劃一。所以我認為,作為掌握一定評價能力的主體,要敢於直抒已見,切莫人云亦云,以免被人帶到溝裡去。

二、正確開展書法藝術評價的基礎,是準確把握各個歷史時期書法藝術的特徵與風格。

如果要了解把握各個歷史時期書法藝術的特徵, 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穿越時空、縱觀歷史,歸納總結藝術的規律。書法藝術的發展與完善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可稱為書法藝術的萌芽期,也可以稱做古文字時期。它從黃帝史官倉頡造字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小篆成為中國統一標准文字止。這期間的文字大致包括刻寫符號、甲骨文、鵠頭文、蝌蚪文、鳥蟲篆、籀文、石鼓文等直至小篆。這一時期的文字是以實用為主,它是王者朝庭宣明教化,王臣百官向下施行恩祿,增修德行,規定禁忌用的。文字大致依照物類畫成形狀,當時叫做“文”,後來形旁聲旁結合就叫做“字”,把字寫在竹簡帛絹上叫做“書”。古人講“書者、如 也”。如就是相似的意思。相似就含有藝術的元素。小篆便是以整飭的特徵去表達國家意志的統一,社會治理的條理化。進一步也可解釋為,體現了秦王朝始皇帝的威儀尊嚴,同時也表達了法家的治世理念。儘管當時的文字並沒有人為地藝術化,但文字的整齊劃一、端莊大方,高貴華麗,無意中形成時代特徵。用現代人的審美標準評價的話,那個時期的美,是一種原始美、質樸美、幼稚美。這種美甚至可以說,像小孩子的憨態可掬一樣的可愛。

第二個時期,即從隸書的誕生到漢魏六朝時期,這是中國書法由實用走向藝術的覺醒和形成期。說到隸書必須對秦朝作一說明,秦在統一六國之後,通用小篆,以隸書為佐書,也就是用隸書把正式文件抄錄下來,做為檔案備查。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秦是一個文字的分水嶺,小篆的出現結束了中國的古文字時代,隸書的出現開啟了今文字時代。到了東漢以後,書法藝術才真正進入覺醒時代。所謂藝術覺醒,是人們在抽象的線條中發現了美,感悟了美、理解了美、並且把自己對美的理解,運用到書法的創作實踐當中。隸書的出現打破了小篆的方正呆板格局,增加拂挑波磔,並開始運用懸針、垂露、藏頭護尾等書法技巧。魏晉時期的書法,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中的藝術必需品。譬如曹操便常將梁鵠的書法作品掛於軍帳之內,在戎馬倥傯之余欣賞感嘆不已。王羲之在蕺山老婦的扇子上寫上字,扇子便可由二十錢漲到百錢。另外從書法理論創作上看,東漢安帝時期崔瑗便撰寫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篇書法論文《草書勢》。並引起了趙壹的非議,立即撰文反對,他的《非草書》從實用學的角度,功利主義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見解。這說明東漢時期的草書十分流行,最有名的便是草聖張芝。蔡邕在《篆勢》、《筆論》、《九勢》中,從理論上闡發了草、 篆、隸書的藝術特徵和價值,並提出了“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的見解。其中“形勢”二字,含有三重意思,一是結構,二是用筆方法,三是藝術效果。他還在《筆論》中提出“欲書先散懷抱,任情姿性,然後書之”。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方得謂之書矣”等美學觀點。在他影響之下,衛鑠在《筆陳圖》中提出;“每為一字,各像其形,斯至妙矣,書道畢矣”。這就是把書法和藝術形象聯到一起,徹底擺脫了文字的記事功能,成為獨立的藝術而存在於世。

第三個時期是書法的成熟期,也可稱之為書法的鼎盛時期——唐五代時期。魏晉時期由於政局不穩,戰爭頻仍,人們從內心深處厭煩了那種朝不保夕的動盪生活,從心底傾向追求個人極樂的道教出世觀點。書法表現出的“尚韻”,即是追求脫離現實的個性特徵。可到唐朝,面貌則為之一 變。唐人以恢宏的審美氣度,對前朝古代的書法藝術兼收並蓄,並將他們發展瑧於極致。以致後人論及唐朝書法,每謂“尚法”。法是什麼?法就是在各種紛繁複雜的藝術個性中總結出的基本法則。這個法則是眾多感情中總結出來的理性,是眾多個性中提煉出來的共性,它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唐朝置多元對峙而又相互交融的書法藝術於一堂,構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奇特景觀。這個時期,出現了筆力險勁的歐體書法,出現了體現儒家至大至剛精神的顏體書風;出現了酒神式浪漫主義張旭狂草,也​​出現將楷法用至極致的柳公權楷書。在技​​巧的運用上更加豐富多彩,出現了“印印泥”、“折釵股”、“錐畫沙”、“屋漏痕”、“壁坼”等新技法。在書法理論上不再僅限於書寫技巧,出現了系統論述書法的第一個專著《書論》。其作者孫過亭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由少至老的學書過程,歷“三時”而螺旋發展的觀點,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哲學命題,跳出了《易》的封閉圓圈。他的“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論點,更是把書法創作提高到一個更新境界。

第四個時期是宋、元、明、清時期,這個時期是書法藝術在抗爭中壯大發展的時期。為什麼稱之為抗爭中壯大發展時期呢?因為它們是在特殊的環境中衝破重重壓力奮爭成長起來的。首先說宋代,當時影響文人士大夫最深刻最強烈的社會原因有兩點;一是外患嚴重。不僅外侵頻仍,並且時間較 長。先後有夏、遼、金、元重兵侵擾,直至二帝被虜,趙構偏安一隅,最後亡於元朝。二是內爭劇烈,黨爭與派系傾軋不斷,以致蘇東坡這樣的出類拔萃人物屢遭貶謫打擊。許多文人士大夫感到為國為民無望而轉溺釋道二教,以求自身的曠達和自適。無怪乎辛棄疾在《醜奴兒》中高喊:“而今識盡愁滋味”。儘管宋朝歷代皇帝都沉溺書畫藝術,那隻是他們不務正業的表現。正是這些不務正業的皇帝所造成的環境,扭曲了文人士大夫的靈魂。黃庭堅的長槍大戟書風,正是他內心壓抑的渲洩。米芾化其為曲、化正為欹的書風,是典型的厭世表現。後人稱宋代“尚意”。其實“尚意”是與晉代的“尚韻”遙相呼應的,是那些扭曲的靈魂在壓抑中發出的吶喊。元代是一個外夷主宰的社會,宋代的遺老遺少們,只是元人粉飾太平攏絡人心的擺設。趙孟頫內心深處充滿了對元朝統治者的刻骨仇恨,作為一介書生,他也只能藉助充滿道教色彩的二王書法,去表達他那沉默中的反抗。所以說元人“尚姿”也就是擺擺樣子而已。明代朱氏王朝,是一個十分野蠻鄙視文人的時代,歷代皇帝嗜殺成性,視人命如糞土。試想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你能指望出現改革創新的書法家嗎?所以說明人“尚姿”也就是無奈中的嘆息罷了。清王朝是一個特殊的王朝,尤其是康乾時期,統治者十分明智地推行滿漢文化的相互溶合。給漢臣以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以致出現了獨樹一幟名傳後世的王鐸書法。就連對清庭抱有敵對情緒的傅山,八大山人等人的書畫作品,也能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傅山的“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的書法主張,也造成了書法的異軍突起,成了書法藝術百花苑中的奇葩。由於清朝的文化政策的開明,還出現了非真非草非篆非隸的鄭板橋“六分半”書法,和充滿書卷文化氣息的劉墉書法等。

清代書風的另一個特點,是碑學興盛。由於當時碑石出土日多,於是從學漢碑逐步發展為學北碑,北碑包括碑誌和造像記。以致清中期書風為之一變,以厚重樸拙流行於世。康有為的“南北書法論”也順時而生,成為當時的書法指南。清代書法理論也出現了十分活躍的局面,先後出現了笪重光、包世臣、劉熙載、康有為、鄧石如等書法理論。特別是清末的何紹基、趙之琛、昊昌碩、沈曾植、章炳麟等書法家,為現代書法留下了可貴的財富。因而說清朝在繼承帖學的同時,又開闢了碑學的新天地,成為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它是自宋以後,書法冷落蕭條了幾百年以後出現的又一個新時期。
三、正確開展書法藝術評價的依據,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書法藝術美感的共識。

這個共識就是一把尺子。沒有這把尺子,任何人也無法去評價書法藝術的優劣。這個共識包括:筆法、結法、墨法與章法四個部份。

(一)、筆法。毛筆是書法過程中最最重要,並且是不可替代的工具。有人曾說古人以刀代筆,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古人確實有刀有筆,但功用不同。甲骨文是先寫後刻,刻是為了不易泯滅傳世久遠。目前發現的甲骨文龜片上,仍有書丹而未刻者。在用竹簡做書法載體時,是先用毛筆寫,寫錯的地方用刀刮去,以免遺誤後人。自蒙恬造筆直至現代,幾經改造,毛筆成了最適合書法的表現工具。它在書寫過程產生的筆意,形成了書法藝術的語言,我們把這種語言稱之為筆法。比如:指實掌虛、腕活肘健,懸腕掣肘等執筆法;另外,正鋒、偏鋒、藏鋒、露鋒、折鋒、搭鋒、順鋒、截鋒等用筆之法;還有懸針、垂露、印泥畫沙、銀鉤蠆尾等特殊技法等等。究其各法之精神只一個“力”字,一個“韻”字。它便給人以有骨有筋血肉豐富,充滿生機的美感。 否則就如李世民評蕭子云書法時所說:“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一派死氣。

那麼“力”又來自哪裡呢?首先是執筆。柳公權把它解釋的非常人性化:“心正則筆正”,無非一個正字。因此說正鋒、懸腕、藏鋒為第一要務。其二是一個“象”字。古人云:一筆一畫皆有所象,即我們常說的下筆有由,晉代衛夫人把它解釋的十分明白:“橫如千里陣雲;點如高空墜石;豎如萬歲枯藤;戈鉤如百鈞弩發……。唐代孫過亭進一步解釋為:“一點之內,變起伏於鋒杪;一畫之內,殊衄挫於豪芒”。因此圍繞用筆,出現了許多技法,如提按之法,擒振之法、欹正之法、陽剛之氣、淹留之美等。只有掌握方法、領會筆意,才能做到“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形成自己的書法語言與風格。

(二)、結法。也就是字的結構方法。具體地說,就是在掌握了用筆方法,領會了筆意技巧之後,運用抽象的藝術線條,去形像地表現字的勢態。晉人有“謁驥奔泉、怒猊抉石”的比喻,唐人有“聳起一肩、虛其半腹”的比方。宋代蘇東坡說的更加明白“真如座、行如行、草如走”。也就是說,楷書要動靜結合,以靜為主,表現出端莊和穩健。行書要以動為主,動中含靜表現出動的態勢,和動的閒雅;草書是一種奔馳的動,要表現出狂奔的姿勢,速度和心態。無論哪種結體,都要表現出一個鮮活的現象,給人以視覺上的衝擊力和感染力。

結字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大小字之別。人常說:大字難以結密,小字難以疏朗。又說大字要當小字去寫,小字要當大字去寫。這是一個戰略戰術的問題。

南北書風的不同,也是結法中重要的一個關鍵。南派書風即所謂的帖學,深受二王書法的影響,結字以“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為主調,充滿書卷之氣,給人以溫和與親近之感北派書風即碑學,它自顏真卿書風出現以後,它便以雄強、粗獷、氣勢恢宏,筆力剛勁風靡與世。它像手執長槍大戟的威猛壯士,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造成藝術震撼威攝效果。

(三)、墨法。墨分五彩、乾濕濃淡焦,各自都表達一種書法情緒,因此用墨是書法的又一重要手段。無論多好的結構,多美的筆意,多麼嫻熟的技巧,沒有墨,一切都是空談。墨的藝術效果,古人說的十分明白:“筆者筋骨也,墨者流美也”。因而說墨是構成血肉肌膚之美的質的材料。有人把墨法比作作家的語言,畫家的顏料,歌唱家的聲音,它們運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作品美感的質量與評價。

用墨之法前人雖無專論,但在書論之中間或有之,現將宋代姜堯章《續書譜》中,有關用墨之法介紹給大家:“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筆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所貴乎濃纖間出,血脈相連……” 基本道出了用墨的一般方法。古人愛說:“墨不旁出、惜墨如金”。就是說 要把墨用到恰到好處。孫過亭提出:“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乍顯乍晦,若行若藏”。因而說用墨是一個十分靈活恰當把握的一種技巧。只有把握好墨色,作品才能充分錶達感情效果。該干就乾猶如枯槎架險;該濕就濕猶如風雲流利;但切不可過淡,淡則傷神,缺少光彩,使作品暗淡無光。因此說,會用墨作品一派生機;不會用墨作品則死氣一團。

(四)、章法。就是作品的整體效果。具體從四方面去評價:

首先是單字造型,要具有舞蹈藝術的造型之美,或如翩翩起舞的少女;或如拔劍張弩的武士;或如張牙舞爪的怪獸;或如面善心慈的老嫗……切不可千人一面,千腔一調,形如算子,呆板生硬毫無生機。因此每一個字都要神采飛揚,活龍活現,各具神采。另外不要拘泥於一筆一畫的刻劃,要突出字的整體效果,正如古人所云,神采為上,形質次之。

第二是行氣,氣息要貫通,整體感覺要有音樂的旋律,有高低音,長短音,有休止符。上一字的末筆要與下一字的首筆相互呼應,或呼急應緩,呼緩應急;或筆斷意聯,筆聯意斷。整個作品一氣貫之,自始至終渾然一體。要像一首歌,整體保持一個主旋律,使作品成​​為一個有機的生命體。正如孫過亭所說:“一點乃一字之準,一字乃通篇之準”。不要為了把字寫好寫美而破壞了整體效果。

其三,整個作品的分間佈白,乾濕濃淡要有國畫的構圖美。該密則密、 該疏則疏、密處不使透風,疏處可以跑馬。賞心悅目的效果靠的是作品的大構圖,落筆之前就策劃周全。古人這方面的論述已經很多,如果事前沒有想好,那麼下筆揮毫的一剎那,你便失去了對整個章法的駕馭能力。

最後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作品內容是書法語言表現的唯一對象,它必須符合作品內容的情緒和節奏。因此,首先要理解作品的內涵與作者的言外之意。如把握不准,就不可能恰如其分的用書法語言,向欣賞者傳達書法美的感受,激不起藝術的共鳴!因此要盡可能用貼切的書法語言,準確表達內容的真實含義。比方說,寫李白充滿浪漫色彩的《將進酒》,就應當多用一些飄逸瀟灑的筆觸和技巧;寫杜甫充滿現實主義精神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應當多用一些深沉、厚重、蒼涼的藝術手法。

書法內容的表現,最好的方法就是感受到什麼,就直接抒發什麼樣的感情。不要修飾、不要裝腔作勢;喜怒哀樂盡洩於筆端,乾濕濃淡、輕重緩急隨心而發。這樣表現出來是一派天真浪漫的真情。這樣的作品才具有藝術的感召力,才能引起廣大受眾發自真心的共鳴。另外還要向姐妹藝術學習,要像戲劇演員一樣字正腔圓,讓人一聽便知;也要像作家一樣,來龍去脈要交代清楚,切不可似是而非、一片塗鴉,讓人不知所云,失去讓人共鳴的基本條件。

四、正確評價書法藝術的關鍵,是對與書法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把握。

古人說,蔡邕不妄評。也就是說他不隨便亂評,二是說他評價十分準確,重不​​誤評。為什麼他能做到不誤評不妄評呢?無非是他對作品作者的藝術風格,以及與書法相關的其他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與書法相關的其他文化知識,雖然跳出了書法純技巧圈外,但它對書法藝術的影響卻十分重要。下面我談幾點看法:

(一)、《易》是書法的根,同時也是藝術的魂。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古者庖羲氏王天下,仰則觀像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因此說《易》就是書法的根。 《易》的原意就是變,就是創新。事實證明從古文誕生到現代文字的定型,從書法最初的覺醒到如今的博大精深,無不在因時而變,遵循著《易》的規律。因此說《易》就是藝術的魂。它是紮根於創新,立身於形象,構圖於現實,取法於自然的藝術。相對來說,那些抱殘守缺、固步自封、一成不變的書法作品,我們就不應當給以過高的評價。即使他把古人的書體臨摹得惟妙惟肖,那也只是初級階段,還沒有進入書法創作的殿堂。

創新既然是書法的靈魂,那末書法的線條與大小章法的結構變化,便應遵循王羲之在《書論》中提出的標準:“不貴平正安穩。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斜, 或大或小,或長或短。凡作一字,或類篆籀、或似鵠頭;或如散隸、或近八分……”甚至應當象蔡邕所云,一字中有數種意。特別我們現代人,更應該秉承這種創新精神,將多種書法元素溶於一爐,有機地表現在作品之中。古人還講,筆墨隨時代,這也是個創新的問題。因而宏揚時代精神,表現時代氣息,也就是真正理解了書法藝術的真諦。
變和創新是書法進步的不竭源泉,但它決不排斥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否則,書法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作品便成了空穴來風,無跡可循、無尺可量、無價可評。繼承和創新是構成書法藝術的兩個支點,不可偏廢。脫離了繼承的創新,很容易走向歧途,結果弄得不字不畫,讓人涕笑皆非。我們決不能把人和猿進行結合,去產生所謂的新物種,那是不倫不類的倒退。

(二)、官方書法與文人書法,雖都紮根於民間書法,但其功能作用、藝術表現手法卻大相徑庭。官方書法其實就是在國家詔書與公文中,應用的標准文字。它最早出現在秦朝,當時規定了包括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在內的八種文字為通行文字。而實際上真正廣泛應用的只是小篆。秦朝末年政局動亂,小篆已不敷實用,才放鬆了文字政策,准許呈報公文采用隸書字體。漢依秦制,其標准文字一直沿用隸書。不過隸書也不是原來呈縱勢的秦隸,而是帶有明顯波磔的橫式隸書。最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是東漢時期的《曹全碑》。碑的一些點畫、形態和偏旁部首都摻入正書的寫法。所謂正書,它是在隸書俗寫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其代表作是鍾繇寫於東漢建安二十四年的《祝捷表》,它是正式向朝廷報呈的奏表。因此說,東漢末年直到魏晉時期的官方文字,便是這種由隸書演變的新書體。鍾繇的正書,橫畫的收筆採用了頓勢筆法,使用了硬鉤;捺筆寫的直利,點畫已是斂筆頓按。基本把筆劃規則化、條理化了,而且在結字上呈現出欹側之勢,寫的端正勻稱,成為上層社會的流行體。從此以後,這種端正勻稱、好看好認的正體書法,便成了歷朝歷代的官方文字特​​徵,這種文字表現的特徵就是官方書法。特別是唐代歐體字出現以後,便被官方確定為官方書體,它秉承了鍾繇的端正勻稱的優點。趙孟頫書體面世以後,由於其用筆流利結體優美,即被官方重視。清代的“館閣體”即標準公文文字,即採用了歐字的結體、趙字的筆意,結合成“歐體趙面”的新書體。這種書體,美觀大方,端莊勻稱易識耐看,用筆精道,不致造成工作失誤。

文人書法,它是流行於社會上層,不具備公文功能的書寫風格。秦時的隸書,漢末的正書,當時在社會上都有俗寫體的流傳,這種俗寫體就是文人書法的前身。真正意義上的文人書法則應從魏晉開始。最有代表性的是鍾繇的正書、張芝的草書、索靖的章草,繼而成大統的是王羲之的行書。它們構成當時文人書法的主體,同時也成了文人書法的根,成了文人書法發展的源。由此滋蘗派生出唐代顏真卿、孫過亭、張旭、懷素;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文徵明;清代的王鐸、鄭板橋、康有為等大書法家的藝術作品。它們不像官方書法那樣整齊劃一,而是各具風采。有的如仙女拈花,有的如武士拔劍,有的悲喜雙用,有的悲喜雙遣。總而言之是直抒胸襟,充分錶達了內心的喜怒哀樂,是一種真實感情的流露。徹底打破官方書法的僵硬樊籬,把書法變成表達個人精神風範的手段,它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藝術。

(三)、儒釋道三家不同的哲學思想,對書法藝術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並導致不同書風的流行。
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中華民族歷來是依靠農業維持生存的。古代的各個國家都把耕戰之術列為國家首務,中國的家族式生產關係也是由此而發展起來。中國的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這些家族制度的理性化。它的基本思想是“正名”,即每一個名字都含有與之相符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每個人都應該按照名份去完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常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所講的“仁”,是人們道德的完美;講的“義”,是人的行為必須符合道德規範。儒教所強調的道德、行為的責任和義務,對社會安定,對國家政權的穩固起著積極作用。儒家的政治主張是,聖人治國,應當為大眾多做事情。因此說,它的理論是入世的理論,是積極的哲學思想,很容易被統治者所接受的。

道家的產生幾乎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他們認為,既然有萬物,萬物必有它的由來,他們把這個“由來” 稱作“道”。道教的處世哲學是“不自是不自持”,和“不求全”。主張“無為”,它所講的“無為”並不是叫人完全不動,或不做任何事情。而是叫人不要以多為勝,“少”就是抓住了要害。道家強調寡欲,強調“棄智”,遵循的是“物極必反”的原則,教育人不要矯揉做作,不要諮肆放蕩。道家的政治主張是:聖人治國, 不是忙於做事,而是要裁撤廢除過去不應該做的事情。這個政治主張特別適合戰後需要休生養息的特殊時期。它有利國民生產力的恢復,對穩定社會,鞏固國家政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也很容易被建國初期的統治者所接受。到了莊子時代,道教的內涵與老子有了區別。他的理論是:如果不讓大眾享受自由,而以政治、法律統治大眾,那就如同絡馬首穿牛鼻一樣。本來率性自然的、變成人為的,那就是“以人滅天”。他提倡“相對快樂”,讓人順著自己的天性去自由生活。這是一種出世的哲學,但這種哲學特別容易被那些厭煩了戰爭,討厭動盪生活的文人士大夫所接受。

佛教對中國人來說,其影響不亞於儒道兩教。關於佛教的起源有兩種說法,說法一,老子西行到了印度,收釋迦牟尼及其他二十八人為第子,釋迦牟尼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教學說,後成為佛教的領袖,在東漢明帝年間又返傳回中國。說法二,佛教誕生在印度。無論那種傳說,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快便與中國的哲學思想融通,形成了“中國佛學”。它與道教有許多相似相通之處,亦可稱之為出世的哲學。但與道教有根本的區別:道教主張,特別莊子思想,主張“自由”,“率意”,也就是由著自己的性子去享受生活;而佛教提倡的是,清心寡欲,恪守本分。因此佛家思想有助於統治者奴役民眾,很容易被統治者所接受。同時佛家的“清心寡欲”教育,也很適合“安貧樂道”的中國民眾胃口, 因而它便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較大的普及性。

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在中國廣為流傳,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極大的普及性。它無形中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書法藝術也在所難免。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前,採用韓非子的政治、軍事、外交主張,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統一六國以後,任李斯為相進行各種改革。韓李二人俱為荀子學生,秉承荀子的儒家右派思想,成為法家人物。荀子的政治主張是以法制國, 強調君主的權威,因而小篆也以其整飭、端莊,體現了法家的有條不紊和君王的威嚴莊重之氣。漢代初期,鑑於秦政暴虐,人們苦不堪言。劉邦在治國方略上,採用了老子的“無為”治國思想,廢除許多不利國計民生的不合理制度。使社會逐步走向穩定, 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國家政權日益鞏固。因而書法上也出現了比較活潑自由的漢隸、八分、章草、漢簡等書體。魏晉時期,由於戰爭頻仍,文人士大夫厭倦了居無定所,朝不保夕的動盪生活。從內心渴望老莊的“率性自然”,尋找“至樂”的哲學思想,於是就出現了大膽革新、自我標榜、率性自由的大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使中國書法真正進入到藝術的殿堂。唐王李世民是一個開明的皇帝,他審時度勢兼容儒釋道三家思想。因而唐朝出現了大氣恢宏張揚儒教的顏體書法,出現了張旭、懷素等浪漫不羈充滿道教色彩的狂草書法,同時還有大批象王維那樣的佛教書畫家。宋代是典型的道教風格。元明兩代只是魏晉的繼承。清代則是一個特殊的朝代,由於統治者的提倡,儒教之風甚於古人,尊孔之風也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自然而然書法主體便是儒家之端莊厚重風格了。

五、正確評價書法藝術的根本,是對書法本身的熟悉與理解。

書法包括真草隸篆四體書法,它們各有各的藝術特徵和審美取向。因此孫過亭總結說:“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蘇東坡補充說: “真書難以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具體怎樣準確把握四體書法的特徵與評價,我分別引用一些古人的精闢論述,供大家參考:

(一)、篆 書。篆書包括甲骨文、鐘鼎文、蝌蚪篆、草蟲篆、籀文、石鼓文、小篆等多種書體,它是秦隸以前所有古文字的統稱。由於它們只是一種古文字,並且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後代的書論家對之論之甚簡。系統的論述大概只有蔡邕的《篆勢》。他是這樣說的:“體有六篆,要妙入神。或像龜文,或比龍鱗,纖體效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棼溫。揚波振激,鷹跱鳥震,延頸協翼,勢如凌雲。或輕舉內投,微本濃末,若絕若連,似露緣絲,凝垂下端、不方不圓、若行若飛、蚑蚑翾翾”。以形象的比擬,說明了篆字的結體,形狀和用筆方法。他在《筆論》中強調:“為書之體,須入其形”。在《九勢》中,指出篆書的用筆要:“藏頭護尾,力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結字方法談的也很明白:“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另外提出八種用筆方法: “轉筆、藏鋒、藏頭、護尾、疾勢、撩筆、澀勢、橫鱗“。此九勢後被各體書法所吸收。

關於《九勢》有人提出質疑,認為是偽作。但更多的人認定文中觀點出自蔡邕無疑,後人可能在轉刻時在文字上有所增減。我國近代書法家沈尹默先生認為:“篇中所論均合於篆隸二體所使用的筆法,即使是後人所託,亦必有根據”。因此說《篆勢》、《九勢》便成了中國評定篆書的重要標準。儘管後人有論及篆書者,其觀點與蔡邕相左者不多。清代書論家有這樣一段文字: “篆之所尚,莫過於筋,然筋患其弛,亦患其急。欲去兩病,走歷筆自有訣也”。是對蔡邕理論的很好補充。所謂的“筋”,即在運筆轉折時形成的力度,過松沒力、過緊易傷,故而要用力筆。何為走歷筆,就是行筆當中提按結合,剛柔相濟,疾勢戰行,以求雄媚遒麗。

(二)、隸書。西晉書法家衛恆在《四體書勢》中介紹說:“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西晉文學家成公綏針對隸書的寫法,在《隸書體》中這樣介紹說:“隨便適宜,亦有弛張。揮毫假墨,抵押毫芒。彪煥磥硌,形體抑揚”。“或輕拂徐振,緩按急挑,挽橫引縱,左牽右繞。長波鬱拂,微勢縹緲”。“分白賦墨、棋布星列,翹首舉尾、直剌邪掣;繾倦結體,劖衫奪節”。他把隸書的用筆法、個性特徵、結體藝術,章法佈局都給以詳細的介紹。

關於隸書,清代錢泳是這樣說的:“篆用圓筆,隸用方筆,破圓為方而為隸書。故兩漢金石器物俱用秦隸,至東京、漢安以後,漸有戈法波勢,各立面目,陳遵蔡邕,自成一體, 又謂之漢隸。……迨鐘傅一出,又將漢隸變為轉折,畫平豎直,間用鉤趯,漸成楷法,謂之真書“。真書一行,隨有行草,行草紛雜,隸學自掩”。這就是說隸書在鍾繇筆法出現以後,學隸書的人就很少了。直到清代碑學興起,隸書才又被人重視。當時康有為說:“綜其大致,體莊茂而宕以逸氣,力沈著而出以澀筆,要以茂密為宗”。清代劉熙載說到隸書時說:“凡隸書中皆暗包篆體”。其云有理。

(三)、草書。草書誕生於東漢,與隸書幾乎同時面世,當時的草書帶有明顯的隸書特徵,曰為章草。張芝創草書絕少波磔、並且連綿不斷,被後人稱作草聖。王獻之的一筆書,為唐代的張旭、懷素的狂草打下了基礎。我國的第一篇書法論文《草書勢》,是漢代崔瑗所作。他說:“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指出草書是應實用之需要而誕生,進而指出“觀其法像,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矩。抑左物右,望之若欹”。打破了傳統的工整模式,並點明草書特徵是“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免暴駭、將奔未弛”。點出其飛動的態 勢。在具體寫法上,王羲之介紹的很清楚:“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 “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宋代姜堯章在《續書譜》中說草書:“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文,有牽引下字,乍徐乍疾,忽往復收。緩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其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橫斜曲直,鉤環盤紆,皆以勢為主。然不欲相帶,則近於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直畫不宜太多,多則神痴”。清代劉熙載說:“故辨草者,尤以書脈為要焉。草書尤重筆力。蓋草書尚險,凡險者易顛,非具有大力,奚以固之?”“地師相地,先辨龍之動不動,直者不動而曲者動,蓋猶草書之筆也”。 “草書尤重筋節,若筆無轉折,一直溜下,則筋節亡矣。雖氣脈雅尚綿亙,然總須使前筆有結,後筆有起,明續暗斷,斯非浪作”。 “草書居動以治靜”。 “欲作草書,必先釋智遺形,以至於超鴻濛,混希夷,然後下筆。古人云:匆匆不及草書,有以也”。以上論草書之名言,亦適宜行書。

(四)、真書。現代所謂的真書或楷書,即唐以後出現的顏柳歐趙四體。實則楷書產生於東漢,當時的鍾繇在隸書的基礎上,去其波挑創造了新書體——楷書,被後人尊為楷聖。後來的行書,楷書皆為鍾書之苗裔。論述楷書的第一人,是王羲之的啟蒙老師衛夫人衛鑠。她在《筆陣圖》中說:“夫三端之妙,莫過於用筆,六藝之奧,莫重於銀鉤”。她所說的楷書用筆之法,至今還被捧若至金,她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並且具體指出七種筆劃的寫法。後王羲之又創造了“永字八法”,唐歐陽詢又提出結字“三十六法”。宋姜堯章總結了前賢的論述後,頗有見地的指出:“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橫直畫者字之骨體,欲其堅正勻淨,有起有止,所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 “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後遒,草以折而後勁,不可不知也”。

(五)、忌諱。忌諱有五點:1、作品中丟字落字,出現錯別字,可謂硬傷。 2、繁簡體字混用,風格很難統一。 3、主觀臆造,寫人人都不認識的自家體。 4、 切忌整平光序,以免作品呆板死氣。 5、敗筆:康有為指出,釘頭、鶴膝、蜂腰、扁擔等皆為病。 6、不懂鈐印、胡亂蓋章。

以上拙作,僅一已之見,難免以偏概全,得一遺十。本人才疏學淺,本無鴻篇巨制之志,只不過想拋磚引玉,為廣大書法愛好者引出幾篇真知灼見的好文章。初衷僅此而已。 (張建忠)

http://www.culcn.cn/show.asp?/news3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