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學佛手記2

佛有三不能

傳燈錄四(元圭傳)曰:「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謂三不能也。」’

佛不能滅定業、不能化導無緣、不能盡眾生界。把這三個定律,用在生活上。

關於定業:我們不能改變過去自己已造的業,自己做錯事就要做出相對的補償。我們也不能為他人的所作所為,去做甚麼以及改變甚麼。道歉、補償等都應該由他自己去進行。

關於化導度人:通過閲讀可以增進我們個人的知識見聞,但是我們不能代替他人閲讀讓他人開智慧。我們也不能夠代替他人生活,他人要自己去領悟生活的道。一個人要成為善、惡,不一定是我們能主導的。

關於社會大眾:我們正確的見解,可以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但永遠不可能會得到所有人的喜愛,或者認同。所有事的對錯,總會有人有不一樣的看法,不用去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也不須要去強求。

念佛 ~ 徹悟大師

徹悟大師

念佛當生四種心。雲何為四。一無始以來造業至此。當生慚愧心。二得聞此法門。當生欣慶心。三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心。此四種心中有一。淨業即能成就。念佛當長久。不可間斷。間斷。淨業亦不能有成。長久當勇猛。不可疲怠。疲怠。淨業亦不能成。長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長久。即無進。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 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無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 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無相的修行

如果外道人問佛徒修什麼,通常得到的答案是念佛、靜坐。而念佛、打坐等這些是有相的修行。佛法其實很簡單,只要依著基本的法理如實修持。這包括三增上學、五戒、八關齋戒、四念處、五毒、十善、四攝法、六度等。

佛教徒應該修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佛教徒應該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佛教徒應該修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佛教徒應該修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佛教徒應該修八關齋戒:不偷盜、不淫(不與異性交接)、不妄語、不飲酒、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妓,不故往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非時食(過日中之後,只許飲水)。佛教徒應該修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念、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這些才是無相的修行。比如忍辱是看不見的,不是坐著不動(打坐)就代表你能忍辱。禪定是能把自己的心安定下來,不受干擾。

學佛要依著聞、思、修的步驟進行。所以首先要努力去聽聞正法,包括聽法師講座、看佛學書本。接著要時時刻刻思念著佛法的教義,如實地去修行。學佛要有信、解、行、證這四個階段。信是真正的相信佛的教育,解是深入了解佛法。行是修行,也就是要把佛法運用到生活中,常問自己若是佛會怎麼做。如此就能證,也就是自身證實佛法的真實道理。

學佛功課

什麼是一個佛教徒應該做的事?不論是在家的居士,或者是出家的法師。
1) 掛念上師,記住本師的教誨。每日提醒自己是佛的弟子,所作之事皆應遵守佛法教義。這是無相的念佛。
2) 念經或念咒,閱讀佛經、佛書。感恩能聽聞正法,不讓正法消失。這是無相的念法。
3) 把修行融入生活中,運用戒定慧、八正道、四攝法,六度等教義。這是無相的念僧。原因是感念著修行,自身就如同僧侶。
4) 為眾生的福祉祈禱,為自己的修行祈禱。提醒自己放下自己,提起眾生。這是無相的修行。原因是放下自己,就是放下貪嗔痴慢疑。
5) 常常為佛教三寶思考。關心佛教發展(佛寺與學院),運用與推廣佛法(佛書),愛護與支持佛教僧侶。

學佛的觀念

1) 修行是不能夠等待的,下了決心就要馬上去進行。揚善棄惡的改變要從當下就開始,不要蹉跎歲月。所謂死神不會敲門,不要留下遺憾。何況修行是需要時間逐漸提升,而效果不一定馬上見到,不現在開始則永遠也不能成就。
2) 修行是要讓自身能夠得到利益,意思不是追求功德福報,而是在生活中得到歡喜。假使學佛不能受益,反而令生活增添煩惱,為何要學佛?
3) 修行是要從自身開始的,先要求自己做到。自己先去運用並得到利益,然後才能以自身經驗與人分享。試問不能自救,如何救人?不能自度,如何度人?

學佛概念

1) 要明白自身學佛的目的,確定自己的信、願、行。要對佛教有信心,認同它為拯救心靈的有效方法。不要盲目地追求,幻想奇跡與神通等不實際事物。
2) 佛法中談論修養品行以及生活態度更重要。相比之下,神通、宇宙起源等事不是最重要之事。
3) 不要對佛陀或佛教有崇拜的觀念。佛陀雖然知識淵博,但不是其他學問的專門研究或工作者。佛陀是心靈的教育家,不是醫學家、科學家、政治家等。不要錯認為佛陀對一切學問都有過人之處,把所有問題都以佛學為指規。
4) 學佛不要只當一門學問來研究,要去進行。所謂知易行難,真正去落實與進行才是重點。也就是實在地修正自己的行為,誠心誠意地檢討自己的觀念與行為。
5) 要努力去聞、思、修,三者皆要重視與下功夫。先要去閱讀佛教三藏經典,聽聞高僧大德說法。然後去思考佛法的邏輯,是否合情合理的問題。
6) 要確保自己能從佛法的學習中受益,人生中得到喜悅與快樂,不是增添苦痛與煩惱。

正念

• 一場游戲(Game)不祈求自己一定贏,只祈求得到公平的競爭。因為比賽總會有輸贏、勝敗,但是只要公平,雙方都會滿意。
• 不祈求天氣常晴朗無雲,只祈求自己做了最好的准備。因為天氣總會有時晴、有時雨,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對。
• 不祈求事事如意,只祈求自己有勇氣守著正道。因為人生有高低、起落是正常之事,而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臨危不亂。
• 所謂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婚嫁、移徒等事為世間事,不要去迷信占蔔、擇吉等這些世間意。
• 可以有博弈的游戲,但是不要有賭徒心態。所謂的賭徒心態,即是認為自己一定贏,不能接受輸的事實。

每日的觀想

每時每刻要生起什麼念頭?
1) 要知道多欲為苦,因為貪欲只會增加自己的疲勞。少欲無為,就能身心自在。
2) 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要努力去尊敬他們。最差勁的人也只表示他的德性暫時隱伏不現而已,不要因為眾生的惡性而排棄眾生。最愚昧的人也只表示他的悟性目前還沒被磨練而已,不要因為眾生的愚昧而厭惡眾生。
3) 我願意放下自己,提起眾生。願意舍棄自己個人的私欲與利益,承擔起照顧眾生福祉的事,此即是舍己為人。
4) 我願意把自己的福報轉移給眾生,把眾生的苦痛轉移到自己。願意把自己美好的與他人同享,把他人惡劣的與自己共受,此即是同甘共苦。
5) 不論是正面或反面教材,都要當成學習的榜樣。看到眾生的惡劣態度,或者眾生所遭受的厄運,應該感謝他們讓自己學習到寶貴的經驗。因為他人的惡劣,自己不想成為與他們同類的惡人。因為他人的厄運,自己不想遭受與他們同樣的厄運。
6) 要在眾生心中種下善的種子,別在眾生心中種下惡的種子。要讓眾生生起歡喜之心,別讓眾生生起怨嗔之心。
7) 要把自己看得像螞蟻、草、沙一樣渺小,自己沒有了不起之處。

四無量心

什麼心最有力量?答案是修習四無量心,完全融入自己。那時就可以看見自己心靈的轉變,能夠以平常心接受與面對一切事物。
• 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
• 悲莊嚴故,憫諸眾生常不厭舍;
•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
• 舍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