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新聞時事

媒體踐踏女性何時休?

2016/01/11

by 陳以希

一個再也平常不過的夜晚,下了課的孩子們與剛下班的爸爸媽媽圍坐在餐桌前,準備享受一家人的溫馨時刻,歡笑聲伴隨著夜間新聞的聲音…這原是你我都再熟悉不過的畫面,而今主流媒體們不斷放送的是「中視主播斷層,急挖貧乳主播救火」、「大學生告白 B奶正妹主播暗爽」……這類充滿性暗示與性別歧視的標題,充滿好奇的孩子們、傷腦筋該怎麼對孩子解釋的父母們,如今這樣平靜溫馨的晚餐卻成了一家家的尷尬場面。您,是否也對這一幕感到熟悉呢?

媒體應是我們的眼、我們的心,媒體正在創造我們的社會文化價值觀與思想,而這些媒體究竟是塑造了「性別歧視」、「殘暴文化」?還是大力破除「性別刻板印象」以及提升「弱勢性別族群的地位」?在媒體改革十年後的今日,斗大的標題寫著「8旬陸戰隊老兵床戰3女完勝 賺百萬元」、「不爽聊罩杯 ○○○其實是A書女主角」、「○○○沒吸沒含 陳男:根本不愛她」……這些不堪入目的報導,是我們要的嗎?媒體改革十年卻「沒改」。

台灣防暴聯盟於2015年5月28日召開記者會,嚴正抗議媒體踐踏台灣女性──「這一天,NGO站出來」,促成了被害者提出申訴、相關單位依法裁決、報社道歉懲處、性平處性別委員的提案與決議。這份來自民間與媒體的共思媒體的亂象,是有必要持續下去。

媒體的亂象

5月21日、5月22日(2015)某報對新聞主播充滿性別歧視與汙衊性的報導,並引用中國大陸的色情文章做為新聞的內容,此舉引燃民眾對媒體A化新聞的反感,卻也帶出近年媒體界的新文化:

媒體新文化,以增加點閱率為最高精神指標,不但忽略了新聞專業,並同時淪為黑暗文化的推手!新聞專業的本質蕩然無存;對於性侵害案件的報導常忽略侵害與犯罪的本質,不具體說明刑度與譴責性侵害犯罪的事實,反著重在「性」著墨;對被害人相關資訊以窺奇、物化的手法製產新聞,過度描述被害者慘況,並忽略對被害人家屬的二度傷害,全然喪失新聞倫理與教育之責任。

我們主要的訴求與觀察

婦女議題進展20多年,但透過此事件發現我們仍在原點,媒體是台灣的第四權,應該是台灣的眼睛、台灣的耳朵、台灣的嘴巴,但是媒體卻如此消費女性、物化女性,媒體的不間斷放送與選擇性的報導,都是影響社會文化的關鍵,而這也決定了台灣的集體性別意識的認知度與成熟度,這些源自於嚴重的性別盲,在不具性別意識的狀態下,將這類新聞傳遞給社會的同時,就強化了這樣的性別歧視。媒體做為社會公益與社會公器的角色,應善盡第四權,提供正確的意識與傳遞良善的信念。因新聞的價值與專業需要媒體人共同尊重與維護,而現下之媒體文化崩毀,媒體人的信念與立場蕩然無存,以及摧殘了辛苦建立的性別平權意識等,而今,我們嚴正呼籲主管機關拿出標準與行動,勒令媒體自律、開罰不當論述、監督新聞產製、落實審稿機制。

我們提出的訴求:

  1. 請報業公會有效監督,落實罰則,各報並建立各自的自律委員會
  2. 媒體從業人員應接受性別平權之教育訓練
  3. 地方主管機關應主動貫徹執行性騷擾防治法,並予以開罰
  4. 未來將上路之「性別平等基準法」應對媒體產業說明主管機關,並對性別不平等的新聞,予以規範
  5. 建立平面媒體與網路媒體的反性別歧視與反暴力的共同規範

我們期待看見媒體自律與更多的道德要求,也期待媒體朋友們的自我意識覺醒,更殷切盼望所有候選人們能夠提出有效的政見,一同落實並規範媒體自律與媒體道德,讓媒體成為真相的傳遞者,成為事實的追求者,更成為教育與監督的先驅者,不要讓媒體淪為二度傷害的推手以及嗜血的文字工作者。政府有責任為全民的閱聽權做嚴格的把關與守護,還給民眾一個沒有性別刻板印象、沒有性別歧視、沒有血腥暴力,只有乾淨無染的閱聽空間。

(作者為台灣防暴聯盟社工)

https://bongchhi.frontier.org.tw/archives/29539

佛祖底下行騙!女當志工抓肥羊 騙19年得手上千萬終落網

周刊王CTWANT |林冠吟

2023年5月9日 週二 下午4:03

至少遭通緝19年!北市一名63歲的吳姓女子,多次利用擔任志工的過程,結交好友,再趁機以投資水果園、房地產與化妝品等事業為由,吸引被害人下手投資,起先均會給予高報酬紅利,在被害人逐漸加大投資金額後,隨即人間蒸發。吳女潛逃多年後,也在日前終於遭警方盯上逮捕。

據了解,吳女多次利用擔任志工的途徑,結識不少「肥羊」,雙方利用參加法會、齋戒等宗教活動培養信任感,待時機成熟後,吳女便開始項被害人勸說投資,投資項目更十分多元,從水果園、房地產與化妝事業都有,起初在給被害人一筆高報酬紅利,等被害人徹底卸下心防,開始加大投資金額後,便立即捲款走人,估計得手至少上千萬元。

警方循線展開調查後,儘管鎖定吳女身分,卻發現期並無固定工作,也無固定居所,且吳女相當狡猾。警方翻開相關紀錄一看,竟發現吳女至少在2004年就已遭到通緝,而2006年開始換發新式身分證時,吳女擔心通緝身分暴露,也不敢前往換發,因此日前遭警方逮捕時,身上無任何身分證明文件。全案依《詐欺》罪嫌將吳女送往地檢署偵辦。

南港分局呼籲,民眾切勿因一時貪念犯案,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警方亦必定強力執法,絕不容許任何詐欺行為破壞社會秩序,亦不寬貸任何一絲不法行為。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55342

當代法國學界的 3 大亂象:為何教育改革「追求卓越」,最終卻落得「平庸出走」?

陳潔曜/電影時代 2021/12/20

法國曾讓人稱羨、具有優良傳統的研究環境,近 20 年已遭受嚴重挑戰,從科學期刊發表數量來看,已從 2005 年高踞世界第五強,至 2019 年跌落至第十名,並持續下滑。

近兩年爆發 COVID-19 危機,於法國學界更宛如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對比德國大學成功協助完成輝瑞疫苗;美國哈佛大學提供關鍵技術予默德納疫苗;英國牛津大學發展出阿斯利康疫苗──法國過去首屈一指、共有 8 位學者獲得諾貝爾獎的巴斯德研究院(Institut Pasteur),曾經研發人類第一個狂犬病、霍亂、鼠疫疫苗,卻在耗資大量經費後,於 COVID-19 疫苗競賽嚴重落後,最後羞辱性地被迫放棄所有研發。

法國學界內部人士進一步指出,巴斯德研究院當今從世界頂尖摔落,反映出國家研發不斷向下沉淪,而這還只是整體環境危機的「冰山一角」。

法國學界更於 2021 年封城解封後走上街頭,抗議政府無視其高教環境的每況愈下,已到存亡之秋。

亂象一:研究經費不進而退,研究員待遇被批「不道德」

法國高教與研究經費,其實常年穩定持平,然卻在全球激烈競爭中,呈現一種「不進而退」之情勢。

其研發經費近 10 年來,穩定佔 GDP(國內生產毛額)約 2.2%,雖屬先進國家水準,但不僅長期落後德國的 3%,近年更大幅落後具有曠世野心的後起之秀──如南韓的 4.5%、以色列的 5%。

雖然法國高教研究經費看似一直持平,甚至略為成長,然而考慮通膨和新興科技的倍增,其預算規模實質是每況愈下,尤其直接衝擊到的是研究人員之待遇。

相比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值,法國研究人員薪資竟只達 63%,如其著名的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具博士資格的研究員起薪為 2,300 歐元(約新台幣 72,500 元),於高消費的西歐,僅為最低工資的 1.4 倍,被先進國家公認為「不適當」(indigne)、「不道德」(indécent)之低薪水準,讓許多研究員甚至直接放棄生活費高昂的巴黎,自動選擇至外省就職。

亂象二:職缺僧多粥少,「流浪博士」成常態

法國研究員不但薪資少,職位更少,並歷年不斷縮減。

10 年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每年開出的職缺已遽降了 40%,以 2019 年為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只開出 250 個職位,卻吸引 4,712 位候選人,換算下來錄取率只有 5%。

如此僧多粥少的狀況,讓許多年輕博士變成「流浪博士」,畢業後平均需花費 5 年才能找到正職,就職年齡平均為 34 歲。然而,能找到教職、研究職的博士已經算是天之驕子,更多人的狀況是:於數年尋職挫折後(30 多歲還住在父母家)被迫轉行;而最頂尖的學者,則竭盡可能出走,畢竟英美以倍數計算的薪資、經費,更具吸引力。

亂象三:資源兩極化,導致少數學術「明星化」

法國學界不僅薪資少,研究經費更越來越趨向「兩極化」。法國研究機構經過十多年不斷「改革」,經費制度已從過去的「固定年度預算」,轉變為「不定期自由申請」。

如此改變讓學術研究資源不斷兩極化──重點領域能申請到的經費越來越多,冷門學門能拿到的資源越來越少,最終造成某種「學術明星化」的現象,使得極少數不斷拿到經費的教授,能集中所有資源吸引人才,排擠了其他領域的不同發展。

如此「不平等」之現象,不但讓法國學界當今「大者越大、小者更小」,更使絕大多數學者殫思極慮的焦點,從尋找「新知」,變成了尋找「經費」。

罪魁禍首:新自由主義政府的「教育改革」?

法國研究環境近年「不進而退」、「兩極化」、「不平等」的發展,其實主要都來自 10 年前國家政策「追求卓越」的教育改革:政府以光鮮亮麗的「自由競爭」之名,將基本薪資壓低凍結,讓學者必須達成可見績效,爭取看似無限的高額獎金,如此不但可有正當理由縮減政府教研預算,更可創造菁英中心價值,淘汰邊緣、拔除劣草。

如此新自由主義政府所夢想的「菁英化」,在法國學界最後卻造成「平庸化」──資源先天不足,有長期低薪、遇缺不補的病根;激烈競爭,卻是為了搶奪有限生存資源,導致鷸蚌相爭、相煎何太急的窘況;為極少數菁英學者造神,以犧牲邊緣領域為代價,最後菁英為追尋更誘人的條件,遠走他鄉。

法國學界不同於英、美有堅強自由資本支撐的傳統,而是長久以社會理念的國家政策支持。法國新自由主義政府意圖東施效顰,效法英、美「追求卓越」,放手教育預算「不進而退」,不但會持續侵蝕高教品質,且每況愈下的整體環境,更會造成菁英憤而出走,反而落入一種不斷自我耗損的「平庸化」循環。

在一日千里的新世紀變化挑戰中,法國學界正一步步流失人才、喪失國際競爭力,其研發疫苗的滑鐵盧慘敗,即是一葉知秋的當代警訊。

執行編輯:林翊婷
核稿編輯:林欣蘋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5653

詐騙猖獗 業者公布數據:這3組數字開頭的號碼千萬別接

00:462021/02/07 中時新聞網 林毅

受到疫情影響,民眾外出遊玩被限制後,轉為線上娛樂,去年網購商機大幅成長,為歷年之最,但也成為詐騙集團出沒好時機。來電過濾APP《Whoscall》日前發布「Whoscall 2020年度報告」,其中三組電話號碼更是詐騙集團最常使用的。

Whoscall指出,儘管台灣防疫有成,但2020年,詐騙電話與簡訊量爆增488%,其中跨境詐騙已成首要威脅。報告分析,去年台灣曾遭2次大量跨境詐騙電話攻擊,分別來自突尼西亞與諾魯。

Whoscall研發總監李彥儒表示,詐騙集團一般都將機房設置在電信法規鬆散的境外地區,或是利用VoIP網路電話進行號碼變造,以此詐騙台灣民眾,而這些境外、變造號碼受限台灣電信法規,來電都會顯示「+」開頭。

Whoscall報告指出,前三名詐騙電話分別為「+86」開頭,其次則為「+44」、「+22」開頭,+86阻擋次數達到13.7萬次,+44與+22分別也有8.7萬次與3.4萬次的阻擋量。

此外,詐騙簡訊數量也不斷飆升,這些簡訊通常都會夾帶不明連結,當使用者點入之後,就會導致手機中毒、遭植入木馬,除了個資洩露外,還可能成為散播詐騙簡訊的工具。Whoscall也公布釣魚網址前三名,分別是「OOO.duckdns.org」、「OOO.xyz」、「OOO.club」。

除了詐騙外,也有許多推銷號碼讓民眾相當困擾,Whoscall表示,推銷最大宗的就屬汽機車、銀行借貸電話,光去年就有1080萬次;第二名則是靈骨塔、補教業推銷電話,也有700多萬次;第三、四名分別為保險電話與股票電話,加起來也有將近500萬次,相較2019年也成長4成,其原因就是疫情導致現場大型活動與商展銳減,行銷電話因此大幅增長。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207000069-260405?chdtv

如果喝下重水,會怎麼樣?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但水不只有 H₂O 一種喔!

同位素指的是同元素下質子數目相同,但中子數目不同。氫原子的同位素有三種 : 氫(H)、氘(D)、氚(T)。

用 D 來取代 H ,會得到 D₂O,稱為重水。
_. 
重水中氘原子量為氫的兩倍,組成的水重量會比一般水重,密度自然也較大,不過氘本身不具有放射性。

以重水來培養植物的話,重水含量愈高,植物生長會明顯放慢,比例超過一半時,植物甚至會死亡 。

老鼠實驗當中,當攝入的重水濃度達 25%時會導致不孕。體內重水含量達到 50% 時,需要快速細胞增生的組織會出現毛病,其餘組織病變也隨著濃度加高變多。到 90% 時,老鼠便會快速死亡。

可見,重水對動植物都有負面影響,尤其是生長方面。
_. 
D₂O 有較強的氫鍵效應,分子間作用力比 H₂O 強,人若喝進少量重水,不太會影響身體運作;但量大時,會最先影響新增生的細胞。

首先影響的是酵素,重水充滿體內,便會改變酵素活性,使體內很多基本的反應漸漸失常。

DNA 也會被影響,DNA 由氫鍵組成,重水會影響細胞分裂或有絲分裂,改變細胞本質,可能擴及全身。

但要影響有絲分裂,體內重水濃度要達到 25%~50% 。其實我們每天都會攝取到微量的重水,自然界的水中,每一公升就含有 0.29 克的重水。

所以正常生活情況,是不用擔心的喔!

喝下重水會怎麼樣?

方舟子:“細胞食物”是一個忽悠人的偽概念

時間:2009年10月15日 來源:新語絲

  人民網海南視窗10月12日訊(寧遠報道):

  可以用於治療老年性痴呆、腦萎縮、乙型肝炎、白內障、牛皮癬、青春痘、
抓傷、癌症等近百種病症,還可以延緩衰老……那麼,被商家說得神乎其神的
“細胞食物”究竟是什麼東西,真的具有“包治百病”的功效嗎?人民網海南視
窗記者昨日聯系采訪了以學術打假而聞名的“打假鬥士”方舟子,方舟子毫不客
氣地指出, “細胞食物”就是一個忽悠人的偽概念。

  “打假鬥士”嚴厲駁斥“細胞食物”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85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1990年本科畢業後赴
美留學。1995年獲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羅切斯特
(Rochester)大學生物系、索爾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後研究,研究方
向為分子遺傳學。1998年起主要從事寫作和網站建設。 2000年創辦中文網上第
一個學術打假網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基因皇後偽造學術背景”、“濫用腦
白金將引發中風”“核酸營養商業大騙局”等多起科學界、教育界、新聞界等領
域的腐敗現像。被媒體和民間譽為“學術打假第一人”。

  在通過電子郵件回答本網記者提出的“細胞食物真的像其宣傳的那樣具有那
麼神奇的效果嗎?”、“細胞食物的真實成分是什麼?”等問題時,方舟子毫不
客氣地駁斥了有關“細胞食物”的種種虛假宣傳,他指出,“細胞食物”是一個
偽概念,在生物學、醫學上根本沒有這種說法。有關它的種種神奇宣傳都可以歸
為偽科學的虛假廣告。其實質就是把維生素、礦物質之類的營養素包裝後通過虛
假宣傳賣出高價錢。

  “細胞食物”的模糊身份

  盡管銷售商家在介紹“細胞食物”,一再強調其由美國原裝進口,但一篇在
網絡上廣泛流傳的《透視迷霧中的美國“超級神水”——“細胞食物”騙局_網
易新聞論壇》文章卻指出,按照我國現行法規,對食品、藥品的管理分類可分為
藥品(國藥准字)、保健食品(國食健字或衛食健字)和普通食品(衛食准字)
三大類,但凡是從國外進口的、宣稱有功能的食品還有一個專用批文號“國進食
健字”。其中藥品和保健食品的審批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管轄,
而食品的審批由地方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如衛生廳、局)管轄。但是迄今為止,
在市面所能見到的“細胞食物”產品不僅無一例有“國進食健字”批文,就連最
起碼的“衛食准字”批文都沒有。

  至於“細胞食物”的有關檢驗檢疫證明,該文指出,國外貨品在進入中國海
關的時候,國家質量檢驗檢疫機構在檢驗檢疫合格後均會發放“衛生證明書”,
其證明的只是該批貨品符合中國衛生檢疫標准,並不對產品的功效負責。

  因此,“細胞食物”僅僅只是由美國一公司生產的一個普通食品,迄今在中
國境內沒有獲得任何食品、保健食品或藥品的有效批文。但是,就這麼一個普普
通通的進口食品卻在國內被某些商家精心編織種種“高科技”的外衣,鼓吹對疾
病的神奇治療效果,蒙騙消費者,以牟取高額利潤。

  消費者不要輕信“科學術語”

  近年來,“打假鬥士”方舟子陸續揭露了一大批虛假保健品的騙人伎倆,他
曾在自己的《科學成就健康》一書中告誡消費者,對於常見醫療、保健騙局,書
中告誡,第一不可輕信其廣告中堆砌的“科學術語”,尤其是那些緊跟形勢跟得
特別緊的,比如跟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後面推銷“基因食品”、“基因藥品”
的,跟在“納米技術”後面推銷“納米產品”的,跟在“干細胞技術”後面推銷
“干細胞保健品”的,更不要相信。

  因為一項科學成果要得到應用,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往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
而不會一夜之間創造出奇跡;第二不要相信有利益關系的“科學家”;第三不要
輕信所謂“權威機構”的“鑒定”。第四不要輕信名人的“證詞”,在科學上,
一種保健品、藥品是否有效,個人的證詞不足以信賴,只有依靠雙盲的、大規模
的臨床試驗才能驗證。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9-10/2009101493136355.htm

剝開“華格納”晶片騙人內幕

2007年06月08日15:21 北京晚報

  最近,一種被稱為“來自王牌科技之鄉德國的高科技生物晶片”——“華格納”熱銷河南。據說“華格納”“代表了全球醫學探索的頂尖水平,不僅對人類常見的50多種疾病有療效,而且還能大大延長人類的壽命,讓人們看到活到150歲的希望”。

  這究竟是怎樣一種神奇的東西?記者日前經過深入調查,終於發現它不過是精心編造的欺騙與謊言的產物,進而暴露出國家法規的缺失和監管部門存在的問題。

  一釐米神奇小晶片

  能治病延壽?

  在鄭州“華格納生物晶片”的專賣店裡,記者見到了這種被封裝在一釐米見方的銀色外殼中的神奇物品。據介紹,它的原理是調節人體的神經、免疫和內分泌三大系統。銷售人員還告訴記者,很多疾病是腦波紊亂造成的,而“華格納”不僅能采集腦波,還能將它從紊亂調整到平衡和諧,從而徹底消除疾病的根源。它的使用也很簡單,貼在普通表帶的內側,戴在手腕上,人體的生物電就會帶動它工作。因為療效好,河南各地不斷出現“一人戴著好,全家齊去買”的情景。從2005年底上市以來,已有5萬多人佩戴。

  產自德國為何在家鄉

  不見蹤影?

  “華格納”專賣店稱晶片是德國“原裝進口”,運到西安,完成產品包裝,由“河南華格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除台灣以外中國區的銷售。

  在“華格納”所有的經營場所、網站、廣告和說明書裡,都有一張華格納博士的照片。說“他來自德國海德堡大學,潛心研究生物能量,奠定華格納生物晶片的理論基礎。”“2003年,德國不來梅自然醫學院在這個理論基礎上,研制出了這種產品,在美國等全球50多個國家同步上市,擁有1300多萬使用者”。

  針對“華格納”自己的說法,記者在德國做了實地調查,海德堡大學裡姓華格納的博士很多,如此光有姓而沒有名的人很難查詢。海德堡大學從來沒有人進行過“生物能量”方面的研究。另外,“華格納”由於沒有進行法律規定的臨床實驗,在德國無法正式銷售,因而無人知曉。

  記者在德國還查找了“華格納”的研制機構“不來梅自然醫學院”,結果沒有任何收獲,哪兒也找不到華格納的蹤影。

  這樣的產品流入中國始於一個台灣商人。他最初把它引到台灣推銷,但沒有市場,於是又跟河南的經銷商合作,結果賣火了。

  院士、教授“大話”廣告全是蒙人?

  “華格納”的說明書上印有韓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主席金某的話:“華格納可能會引領未來醫學發展的新方向,這一成果值得肯定和推廣”。但記者和金某聯系後,他卻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什麼“華格納生物晶片”,簽名也不是他留下的。“華格納”的廣告上還有“國內8位院士斷言,該晶片科技含量之高,功效之卓越,國內罕見,5年內不會有同類產品超越”的文字。到底是哪8位院士,任憑記者追問,河南華格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某拒絕回答。“華格納”宣傳資料還多次引用協和醫大教授楊子彬對“華格納”的高度評價。楊教授表示非常氣憤,申明他從來沒有說過這些話。

  2390元的小晶片

  能采腦波?

  “華格納”每片賣到2390元,它究竟有何神奇的療效?真的能治50多種病嗎?經銷商告訴記者,台灣有個尿毒症患者,等於判了死刑,他戴了36個晶片後,四五年了,依然健在。還有一個82歲的老爺子,病懨懨的,戴上晶片後竟能跳繩、騎自行車了。另有一人失去嗅覺7年,戴上晶片上廁所,聞到了臭味,中午吃飯又聞見米飯香。記者卻聽到另一種聲音,則是睢縣的白某患高血壓10多年,佩戴“華格納”幾個月後,神奇療效並沒出現。另一位韓大媽佩戴“華格納”後,血壓從160升至220,血糖從10上升到20,最後住進了醫院。盡管經銷商承諾,試戴一個月無效退款。但不少人發現“請神容易送神難”,退貨沒那麼容易。采訪中記者發現,很多患者在佩戴“華格納”的同時,還在堅持服用對症的藥物,這其中包括部分對“華格納”的堅信不疑者。

  “華格納”到底有沒有可能搜集人的腦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兩位研究員了解“華格納”的原理和功效宣傳後說,采集腦波通常得緊貼頭皮才能完成,而且還要進行復雜的計算分析。而戴在手腕上就能采集到腦波,他們還是第一次聽說,根本沒有這種可能性。

  “健用”文號

  如何變身“藥監”批准文號?

  在“華格納”的網站上,宣傳它獲得的是“國家藥監部門”的批准文號05020262。經多方查找,記者發現,其實是陝西省儀器藥品監督管理局,給“華格納”批下的“陝食藥監健用字05020262號”。據了解,根據我國相關法規,對藥品、保健食品和醫療器械的批准文號,沒有所謂“健用”字號。陝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證實,“華格納”通過安全性和保健功能等方面的檢驗。然而直到記者發稿,相關材料也沒有拿出來。

  食品藥監局7個月審批600個批號?

  記者在隨後的調查中了解到,從2005年12月1日《陝西省保健用品監督管理條例》實施起,陝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7個月的時間內,竟然審批了600個“健用”字的批號。

  一年多來,流散到全國各地的“健用”字產品,已經頻繁引發消費者的投訴,同時也給各地的監管帶來困難和混亂。對此,陝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卻認為,虛假宣傳是目前保健用品行業的通病,況且陝西省的監管條例就如何對這些問題進行處罰,也沒有明確的規定。河南省藥監局和河南省衛生廳也有同樣的看法。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為一些違規的保健用品生產企業提供了生存空間,它們拿著地方性的批准文號,作為欺騙消費者的法寶;記者從互聯網上得到一家賣文號公司的電話,花5萬元就能買到“保健用”字文號。法規的地域性特征又大大降低了有關部門對它們異地銷售的威懾和監管。“華格納”就是最生動的明證。

  新聞點評

  缺失的法規

  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藥品、保健食品和醫療器械市場的規範,對它們都制定了專門的法規,其目的就在於防止一些不具備真正療效,甚至對人體有害的產品混水摸魚,進入市場。但是,保健用品市場全國性統一法規的缺失和各地的各行其道,卻為這些產品冠冕堂皇、大搖大擺地進入市場提供了另一條渠道。如果無法堵住這種看似正規,實則違法的渠道,那麼不但國家關於藥品、保健食品和醫療器械市場整頓的努力將化為烏有,而且還會給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威脅。

  “華格納”以及許許多多被各地媒體曝光的保健用品案例,已經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對於保健用品市場的整頓刻不容緩,而制訂一部有關保健用品的全國性法律規範,更是迫在眉睫。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08/152111985102s.shtml

酸鹼體質是假理論! 創始人被判罰30億

2018年11月09日 15:18

中時電子報 陳舒秦

現代人注重養生,「酸鹼體質」理論也廣為人熟知,坊間甚至出現許多相關保健食品。美國作家楊恩(Robert Oldham Young)於2002年出版《pH 奇蹟》(pH Miracle)一書,主張「酸鹼體質」而聲名大噪,如今更因說服癌症病患放棄傳統醫學治療,導致患者病情惡化,被法院認定涉嫌詐欺,重罰1.05億美元(約新台幣32.6億元)。

45歲媽媽凱莉(Dawn Kali),指控,楊恩利用的「酸鹼體質」理論,說服她放棄化療與傳統醫學治療,轉而接受他的「鹼性體質」療法。未料癌症惡化,進入第4期,只剩3~4年壽命可活。另外,他更被控在豪華牧場內針對重病或將近死亡患者收取昂貴的治療費用,其中一項是一瓶靜脈輸液中加入蘇打粉收取500美元(約新台幣1.5萬元)。

楊恩強調他的酸鹼性理論來源於十九世紀法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2002年起連續出版了幾本書,其中最暢銷的為《PH奇蹟:平衡你的飲食,恢復你的健康》 (The pH Miracle: Balance Your Diet, Reclaim Your Health),當中強調所謂體內酸性是疾病的原因,而鹼性食物就是答案。

不過專家認為,商家以「酸鹼體質」為賣點,則有義務證明產品能達到宣傳中的效果,對於沒有科學依據的虛假宣傳,消費者可以依法申訴。

(中時電子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109002769-260408

揭密女版賈伯斯 2,700億滴血驗病騙局

商業周刊第1610期

2018.09.19

撰文者:楊少強

靠詐騙能變億萬富豪嗎?伊莉莎白(Elizabeth Holmes)就可以。她創辦的企業Theranos標榜「滴血驗病」,是矽谷最炙手可熱的新創公司,卻被踢爆是世紀騙局。該公司日前宣布將解散,但伊莉莎白的「成功」之道仍值借鏡。

名校輟學、20歲創業
她的崛起,如同成功新創教科書

2004年,20歲的伊莉莎白從美國史丹福大學輟學創業,標榜只須手指扎幾滴血,即可做上百種檢驗。她被譽為「女版賈伯斯」,身價一度高達新台幣1400億元。

但2015年《華爾街日報》記者凱瑞魯(John Carreyrou),踢爆伊莉莎白公司涉嫌詐騙,不只偽造數據、虛報營收,自家儀器也錯誤百出。東窗事發後,估值曾逾新台幣2700億元的Theranos今年9月初宣布解散。

雖是詐騙,但「盜亦有道」,伊莉莎白能把媒體大亨梅鐸、美國前國務卿舒茲等老江湖騙得團團轉,必有過人之處。踢爆此事的《華爾街日報》記者凱瑞魯,將此事寫成《惡血》(Bad Blood)一書,中文版由《商業周刊》出版。電影《大賣空》導演已買下此書版權將搬上大銀幕,由曾獲奧斯卡女主角獎的珍妮佛.勞倫斯主演。

第一局:挖掘痛點

「一滴血驗百病」當餌
誘藥局陷FoMO症候群,盲從投資

在此書中,伊莉莎白「成功」之道,可歸納四點(編按:以下引用文句,除特別註明,皆出自《惡血》一書)。

一是「發掘痛點」。抽血10毫升、花50美元,等兩天才能知結果,是一般人熟悉的驗血運作模式。伊莉莎白卻能另類思考:為何不能只抽一滴血、立刻讓病人知道結果?

2010年2月,伊莉莎白的公司寄給連鎖藥局沃爾格林(Walgreen)一封電郵,表示他們開發出一種小裝置,只須在手指上扎幾滴血就能即時進行任何檢測,成本不到傳統實驗室的一半。沃爾格林的主管「立刻看出這項技術的潛力,若把這新創公司的機器搬進門市,將帶來大筆營收,成為改變市場遊戲規則的人。」

「發掘產業痛點」,意味找出更有效率的新方式滿足市場需求,說服人們此乃商機所在,這正是伊莉莎白成功的第一個原因。她也因此利用業者間的競爭來牟利。

當沃爾格林雇用的外部技術專家,警告伊莉莎白公司可能有詐時,沃爾格林高層卻要他不必窮追猛打。因為若對手和伊莉莎白談成交易,最後證明是真的,沃爾格林「將承受不起結果」。伊莉莎白「很巧妙的利用這種不安全感,結果造成沃爾格林深陷於嚴重的『FoMO症候群』(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

伊莉莎白第二個「成功之道」,就是鋼鐵意志。一位員工形容「從未碰過這麼鍥而不捨、堅持不懈的人。她一天只睡四個小時,整天不停的把咖啡豆巧克力往嘴裡送,給自己注入滿滿的咖啡因。」

第二局:鋼鐵意志

舌戰醫學專家不懼
爆料記者稱她「具領袖氣質」

伊莉莎白極富個人魅力,「她有一種不屬於她年紀的大器風采,大大的藍色雙眼盯著你看,一眨也不眨,還加上異常低沈的嗓音。」她的大學室友、後來成為她公司的員工也說,「她講話時會認真專注的看著你,讓你不知不覺想要相信她,跟隨她。」

面對挫折,她臨危不亂。2008年1月,伊莉莎白和銷售代表蘇珊去瑞士諾華藥廠總部展示。在滿場高管面前,「三台愛迪生讀卡機(Theranos的產品)都出現錯誤訊息,蘇珊尷尬到不行,但伊莉莎白還是冷靜沉著的歸因於技術上的小毛病。」

在被《華爾街日報》踢爆造假之後,伊莉莎白在台上面對一群醫學專家質疑,「她確實是很厲害的銷售高手,完全不結巴,思路毫不混亂。工程和實驗室的術語輕鬆信手拈來。」踢爆伊莉莎白造假的凱瑞魯,也稱讚她「集魅力、聰明、領袖氣質於一身。」

第三局:利用名人

用口碑滾大名氣
先有飛雅特老闆出資,再拉梅鐸入局

伊莉莎白第三個「成功學」是利用名人。生技業技術門檻高,外人難窺堂奧。伊莉莎白卻利用家族與師友人脈,讓前國務卿季辛吉、舒茲加入董事會;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位時,還指派她擔任美國全球創業大使。圈外人見有名人背書,自然心服。

2014年6月的《財星》(Fortune),將伊莉莎白做為封面故事,寫作記者也是「聽到董事會一個又一個知名人士鏗鏘有力的背書,讓他相信她必定是真才實料。」之後伊莉莎白登上《富比世》全美四百大富豪,《時代》雜誌將她列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之一,哈佛醫學院邀她加入榮譽學者群,伊莉莎白名氣因此越滾越大。

媒體大亨梅鐸,就是因為一位俄羅斯著名科技投資者讚不絕口,「梅鐸對伊莉莎白的好印象也因此得到了背書。」後來梅鐸得知沃爾瑪(Walmart)的華頓家族、墨西哥億萬富翁、飛雅特汽車老闆等人,也都出錢投資。2015年,梅鐸砸下新台幣39億元投資伊莉莎白的公司。

除了活的名人,死的名人也被伊莉莎白拿來利用,她的絕活是模仿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黑色高領上衣,低沈嗓音,還有她整天不停啜飲的手搖綠色蔬菜汁,伊莉莎白不遺餘力的在模仿賈伯斯。」她還雇用蘋果長期御用的廣告公司ChiatDay,「伊莉莎白把動腦會議排在每週三,因為她得知蘋果以前跟ChiatDay的創意會議就在週三。」

伊莉莎白公司的創意長認為,「將她塑造成公司門面再合理不過,她是這家公司最有效的行銷工具,她的故事令人興奮,每個人都信服,包括寫信或寄電子郵件來的眾多年輕女孩。」

伊莉莎白的第四個「成功之道」是故作神秘。她對外透露的訊息遮遮掩掩,讓人以為她真有獨門絕招。正如她前男友說:「她行事總是留一手。」

第四局:故作神秘

切割訊息,僅她能見全局
員工過世,第一件事竟是收回筆電

和沃爾格林談合作時,對方有人要上洗手間,她說為避免機密外洩,「任何人離開會議室都必須有人護送。」於是伊莉莎白派人陪他上廁所。沃爾格林要求看一下實驗室或產品內部,卻被伊莉莎白告知已簽保密同意書而拒絕,她還警告雙方簽訂合約明文規定:「不拆解任何零組件。」沃爾格林也不能檢視其財報。

對公司內部,伊莉莎白「用重重高牆將訊息切割阻隔。」每個團隊不知彼此工作進度,只有伊莉莎白知道全局。員工離職時要簽切結書,除了承諾絕不透露任何訊息,也不能把公司任何資料存在任何私人裝置裡,「否則將受加州偽證罪懲罰。」

一位科學家伊恩,在伊莉莎白公司工作近10年。「伊恩不只一次聽到她臉不紅氣不喘的說謊,尤其當她向員工或外人談到公司技術已就緒可用時。」後來伊恩因壓力過大自殺。當天伊恩遺孀立刻收到一封公司的律師信,「要求她立刻交回伊恩的公司筆電和手機,以及他可能保留的其他機密資料。」

如此故作神秘,只為避免穿幫。伊莉莎白宣稱已和幾家藥廠達成合作協議,公司財務長莫利斯卻說,「他進入公司8個月,從未看過任何藥廠合約。」後來莫利斯表達疑慮,立刻被伊莉莎白開除。副總統拜登參訪伊莉莎白公司時,見到一堆儀器。《紐約時報》稱「這些儀器只是樣板,根本不能運作。」

騙子創業明星啟示:
嘴炮、人脈是煙火,實幹家才能長久

靠著四大法門,伊莉莎白締造出矽谷史上最大騙局。她的崛起反映了市場需求:科技圈向來由男性主宰,人們渴望看到女創業家。伊莉莎白是第一個身價逾十億美元的女性科技創業者,既和臉書、微軟創辦人一樣大學輟學,又具魅力與鋼鐵意志,完全符合人們對矽谷明星的期待。

《經濟學人》稱,伊莉莎白的起落,讓人反思矽谷創業家明星化的後遺症。十年寒窗研發技術無人問;像伊莉莎白這樣拉攏名人、四處曝光,天下知名、身價破億,那些埋首苦幹者豈不是傻瓜?

這個困局的解方是:有虛名無實才,遲早原形畢露。那些在《富比世》富豪榜上屹立不搖者,皆是真正做出產品、造福世人的實幹家,絕無只憑嘴炮、人脈、外表就長保富貴的。

伊莉莎白之類的「抄捷徑者」能暴得大名,但這些人無法永遠一手遮天。最後的生存者,仍將是那些實打實幹、真正為人類做出貢獻者。這是伊莉莎白起落帶來的啟示。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gazine/Article_mag_page.aspx?id=67933

研究員從1萬多人身上發現:媽媽基因決定小孩聰不聰明,爸爸基因決定小孩的性慾、食慾…

科技新報 TechNews

2016-10-12

撰文者黃嬿

母親懷胎十月,對嬰兒的影響也比父親來得大,尤其是智商。最新研究發現,X染色體帶有智商基因,因為女性有兩個X染色體,男性只有一個,因此孩子的智商基因比較有可能來自母親。此外,遺傳自父親的認知功能基因有可能會自動關閉。

英國獨立報(The Indenpent)報導刊登在 Psychology Spot 上的一篇綜合研究指出,在眾多被歸類為能被訓練的基因(conditioned genes)當中,有些基因是在來自母系遺傳的才能運作,有些是限定來自男性遺傳,而智商被認為是其中一種必須來自母親才能運作的基因。

這項實驗室內的研究是使用遺傳修正的老鼠,被施以更多母親基因劑量的老鼠頭和腦更大,但身體比較小,但被施以更多父親基因的老鼠腦較小,身體比較大。

研究人員在控制飲食到記憶等不同認知功能的老鼠大腦六大區塊,發現母親或父親基因的細胞,父親基金的細胞累積在涉及諸如性、食物、侵略等邊緣系統,但沒有在大腦皮層發現任何父親基因細胞,大腦皮層是控制重要認知功能如推理、思考、語言、計畫的區域。而母親的基因細胞直接進入大腦皮層。

考慮到人與老鼠的不同,研究人員採用更人性的方法來探索智商,發現老鼠實驗的推論也可證實在人類身上,他們從1994年開始,每年訪問14~22歲年輕人,共訪問了12,686位,去除掉教育程度與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同,發現智商仍遺傳自母親。

但研究人員強調,遺傳機率只有40~60%,其他來自環境因素。但母親在非基因部分也扮演重要角色,有些研究發現母親與孩子在智商發展上有親密關係。華盛頓大學研究發現母親與孩子的情感連結是大腦發育過程中重要的因素,研究人員花7年時間觀察發現,有母親的情感支持以及智力需求被滿足的小孩,13歲時的海馬體比沒有母親在側的小孩大10%,海馬體是控制關聯記憶、學習、壓力回應的區域。

與母親的強連結,會給孩子更多安全感,讓他們去探索世界,以及解決問題的自信,此外,盡責、有信心的母親會幫孩子解決問題,進一步幫他們去發揮潛力。

現在還不知道為何父親沒辦法如母親一樣扮演育兒角色,但研究人員提出其他基因決定的特徵,像是直覺洞察力與情緒,可能遺傳自父親,而這些特質也會成為解開智力潛能的鑰匙。

資料來源:

Children inherit their intelligence from their mother not their father, say scientists

母系基因力量大,研究指孩子智商遺傳自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