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心法之「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第11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轂是車輪軸心的圓木,轂中間是空的,才能連接輪軸,車輪才能轉動。

埏埴是調和陶土製作器皿,器皿中間是空的,才能盛裝物品。

戶牖是門窗,房屋中間是空的,才有居室的用途。

以車子、器皿、房子爲例子,「有」用是因爲「無」。「有」之所以能給人帶來便利,在於「無」讓它發揮作用。

物品因爲「無」(或空),才能發揮作用。這只是一個比喻。

若運用在設若心性修養上,可以理解爲:

一,一個人如果有一堆煩惱、欲望、或者雜念,那麽就很容易分心,無法集中精神做事。

道家中的「無」觀,或「空」觀,講的是不胡思亂想,不要做無謂的憂慮。比如《列子.天瑞》中的一則故事,「杞人憂天」。

二,一個人若太看重自己、太自我中心,發生事情時容易有太多的情緒,這樣也容易與人起冲突、爭執。

《莊子·山木》篇中有一個故事:「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這個故事即是莊子的「空船理論」。一個人在乘船渡河的時候,突然有一隻空船撞過來。就算這個人心胸狹窄,都不至於太生氣。但是假設這隻船上有個人,你便會呼喚他讓開,若對方不理,你就會再呼喊,若再喊第三聲時就一定也會口出惡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的「生氣與不生氣」,居然是取決於「船上有沒有人」,而不是「撞船」這件事。只要是「空」船,人的心就會平靜。

所以,對於事情,只要不要去做過度的猜想、懷疑,就不會過多的情緒。有時,過激的或不合時宜的情緒表達,反而會讓事情適得其反。

三,一個人若自視過高,高傲自大,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缺點,不願意謙卑向他學習、聽取別人的意見。這種行爲反而會害了自己,阻礙自己的進步。

空的器皿,才能裝東西。而人要虛懷若谷,才能容納別人的意見、智慧。

附註:

佛法的「空」觀與道家的「空」觀是完全不一樣的。

佛法的「空」叫緣起性空空性的意思並不是「不存在」,而「緣起」才是空性的意思。

「緣起」是說很多條件結合起來,才能完成一件事情;「性空」是說一切事物既然都是條件的組合,那麼它們就不會有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個性,沒有不變性、永恆性、和自主性。

發表留言